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叶澄海全球战略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3-11-04 来源:人大国关

       2023年11月4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叶澄海全球战略论坛于明德堂举办。此次论坛规模宏大、议题丰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社会各界近千名听众报名参与。

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区域与国别研究院负责人翟东升教授致开幕辞。翟东升教授首先对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与会嘉宾和听众表示诚挚的欢迎,对叶澄海老先生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一如既往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翟东升教授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在加强历史政治学的学科建设,以世界政治学改造传统国际政治研究、推进交叉一级学科布局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卓越成绩。翟东升教授表示,本次论坛在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新一轮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召开,期待各位对谈专家能够在本次论坛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为国际战略积极贡献思想智慧。最后,翟东升教授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继续教育办公室主任张云瀚主持。

图片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美关系


       论坛第一单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美关系”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许嫣然主持。

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周琪对冷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的进展与美国对华战略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全面的回顾,就特朗普政府与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的异同比对以及美国政府试图改善中美关系的意图考量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周琪表示,一方面我们不能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根本转好存有幻想,另一方面为了中国发展的自身利益,我们仍需要为维持稳定的中美关系做出努力。

图片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执行院长黄仁伟就美国霸权是否衰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他指出非西方力量的上升是其霸权衰弱的重要因素,而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突发事件又进一步加剧了美国霸权的衰弱,系列因素的叠加决定了美国对华高科技封锁最终只会适得其反。

图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从中美关系对世界格局演变的影响、国际局势“一强多极”向“新两极”的转变、科技革命引发世界格局深度深层的变化、中美在应对全球战略风险与突发事件扮演的不同角色、全球治理秩序出现的问题与混乱等五个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美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左希迎首先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概念进行阐释,指出中美关系的权力转移正处于关键时期,该时期美国对华战略体现出了对中国评估认知的迟滞性、外交政策的摇摆性与不连贯性、对华过度反应的应激性等特点。拜登政府采取了修复国内民主制度、加强国内投资、重视国际规则与多边主义等举措,以实现美国重新领导世界、更新美国战略优势、向中国进一步施压的外交战略。

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刁大明认为中美关系重返正轨仍需要美方更多的相向而行,近期的中美关系的调整也体现出了拜登政府倾向稳定两国关系的态度。刁大明表示,中美关系不应限于历史的刻板印象,中美之间的竞争也不应该是全领域的竞争,应该通过保持合作的方式确保中美关系不脱轨,以期中美关系最终能够平稳落地。

图片


       对谈专家对缓和中美关系的未来方向与目标、美国对中国展开的科技封锁、中美经济贸易关系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回应与讨论。

图片

图片


二、科技与产业竞争:制裁与科技战


       论坛第二单元“科技与产业竞争:制裁与科技战”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刘露馨主持。

图片


       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理事长戴国强从中国科技与产业面临的复杂严峻形势出发,指出美国对中国科技的打压封锁手段发生了从制裁到限制的转变,通过政策层面限制、特殊金融手段等一系列举措展开与中国的科技战,科技战无处不在,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他指出,美国的制约反而使国内研发找到了方向,刺激国内自主的供应链、产业链建设。

图片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张力从中美关系与科技革命的两条主线出发,指出中美的竞争将会向能源、资源等方面拓展,大国之间的军事、政治竞争态势将会加剧。张力表示,科技将会成为中美双方竞争的决胜点,中美双方均试图避免“科技意外”的产生,在可预见的未来,中美在科技领域的博弈势必会重塑世界。

图片


       芯片专家、某芯片研究机构首席科学家戴瑾从科技工作者的视角出发,指出中美科技竞争正处于新战略阶段,美国通过霸权影响采用了一系列技术打压手段,中国在面对科技战从最初的被动防守转向展开战略反击,为科技发展摆脱路径依赖、建设国产化产业链与抢占科技高峰争取时间。

图片


       科技问题专家、第三代科学创始人汪涛以“科技制裁的本质以及对中国的影响”为主题,从科技企业的视角出发,指出美国采取封锁科技制裁的本质是一种放弃市场的赌博,奏效的前提条件是被制裁者的能力、资源与意愿至少完全缺乏其一,但美国的芯片制裁恰恰解决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研发意愿问题,变相推动了中国芯片自给率的提升与发展。

图片


       对谈专家就科技战背景下寻求市场开放与国家安全的平衡等问题进行了回应与讨论。

图片

图片


三、一带一路十周年:回顾与展望


       论坛第三单元“一带一路十周年:回顾与展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嵇先白主持。

图片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表示,经济走廊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载体,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与现有的多边贸易机制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机制不同,经济走廊的核心功能是解决区域间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秉承“先谈合作,后定规则”的发展导向,当前“一带一路”的建设已经进入“软联通”与“硬联通”共同发展的机制化建设的新阶段。

图片


       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执行院长胡必亮指出,共建“一带一路”为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之间提供了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提供了新模式。胡必亮表示,共建“一带一路”是投资、贸易和援助三者的有机结合,不是西方理解的“新殖民主义”,也不是“马歇尔计划”,而是探索从“输血”到“造血”的新机制,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传统模式的新路。

图片


       暨南大学“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院长、教授陈定定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全球合作的象征,为全球企业和青年带来了新机遇。陈定定表示,科技的发展给世界互联互通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与机遇,“一带一路”在科技革新的带动下必然大有可为。最后他指出“一带一路”需要广泛中国青年人的更加深度参与、走出国门,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增强国际话语的传播能力。

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从工商文明、数字和生态文明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三个维度详细阐述了“一带一路”文明逻辑。他表示,不能通过单一局限的视角看待“一带一路”,不能用过去熟悉的西方文明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来理解“一带一路”,而应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理解“一带一路”,更好面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与挑战。

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翟东升表示,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带一路”可以看做是中国海外资产负债表的再平衡,不能仅从纯粹经济学的逻辑看待“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缺少的不仅是资金,还缺乏具有发展导向、强而有力的国家能力建设,应当鼓励政府创造市场,而非简单为市场服务。

图片


       对谈专家就中国外贸企业的转型升级与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的关系、如何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更好弘扬中华文化、智库与高校如何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治理、中美关系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回应与讨论。

图片

图片


四、俄乌冲突背后的战争形态变迁


       论坛第四单元“俄乌冲突背后的战争形态变迁”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吴迪主持。

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吴日强分析了俄乌冲突中核武器的作用,他表示核威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美国与北约对乌克兰军事援助的尺度,但起到的效果是有限的,且当今国际主流观点对核威慑的持反对态度,核战争打不赢也打不得,但不排除俄乌冲突可能出现核胁迫的使用风险。他进一步指出,当常规力量不足时,使用核武器胁迫对方妥协的可能性是较小的。

图片


       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国际战略教研室副主任、教授沈志雄表示俄乌冲突不仅是一场被预告、被设计的战争,也是一场各方都无法承担战败结果的战争,势必对未来国际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沈志雄指出,科技革新、大国竞争、战争实践对战争形态的变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俄乌冲突的形态变化是受到多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虽然俄乌冲突本质上仍为代理人战争,但在信息情报的支持、对战争节奏的控制、智能化装备的运用、战争的总体性与混合性等方面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李晨从跨学科视角出发,对如何保持军事体系的韧性展开讨论。首先军事体系应当保持完整性,这建立在国家保持较强的多方面动员能力基础之上;其次应当优化军事体系中火力打击能力的内部分工,不能过度依靠空军力量,以应对特殊情况下火力网的安全性问题;再者技术的发展为传统装备赋能,使其在使用初期产生了显著效果,但随着战争阶段的推移与反制手段的出现,并没有产生一锤定音的作用;最后要保障体系的可持续性,当出现体系降级的情况,能够确保战争质量的可持续。

图片


       对谈专家就俄乌战争形态变迁对我国的启示、太空军备与太空作战的发展情况、俄乌冲突未来局势的发展、普通高等院校对战略人才的培养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回应与讨论。

图片



       论坛的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翟东升教授作闭幕总结,本次论坛上各位与谈专家碰撞出了激烈的思想火花,谨代表论坛主办方对各位专家就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重大国际问题分享的真知灼见以及各位听众的耐心倾听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各位与会嘉宾一如既往支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开展的各项活动。本次论坛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