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资本与欧洲国家 | 信德读书会第四期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06-13 来源:人大国关

        11月29日下午,“信德读书会”第四期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国际楼813会议室如约举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院、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共计160多位师生线上线下参会。第四期读书会以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著作《强制、资本与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Coercion, Capital, and European States, AD 990-1992)为阅读文本,聚焦欧洲国家建立过程中的权力强制与资本操纵的复杂互动,探讨中西政治制度发展的异同。

图片


        读书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曹德军老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李钧鹏教授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黄晨副教授作为点评嘉宾,与同学们通过跨校思维碰撞一起领悟查尔斯·蒂利的学术魅力。曹老师首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对参会指导嘉宾表示感谢。他指出回归经典文本是建立完备知识体系的关键,读书会鼓励深度阅读与跨学科思考,推动不同学术背景的师生聚集在一起,围绕经典命题求真尚学。读书会开始前,线下入校的15位读友依惯例依次介绍了自身理论兴趣与学术背景,并对读书会的氛围表示赞赏。

图片


        在导读分享阶段,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王东猛提出两个重要学术问题,即自公元990年以来欧洲国家类型为何在时空维度上存在巨大差异?为什么欧洲走上了民族国家的政治道路,当时的东方国家却没有?蒂利的贡献在于从积聚的资本、集中的强制以及国家间关系三者互动角度来解释国家类型差异。在激烈的军事竞争中,那些将强制手段与资本手段结合的民族国家最终取得胜利。针对战争与国家的关系,蒂利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战争缔造国家,国家发动战争”。国家形成的多元路径也展示了历史偶然性。

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生陈振超在导读中指出,强制与资本互动对政治经济学研究也很有启发。蒂利认为,国家能力是经济形态的函数。国家为了攫取资源,需要与社会大众确立承诺,在讨价还价中应对社会抵抗。不同时空下的类似选择可能产生不同后果,民族国家演化充满偶然性关键节点的冲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生刘可炜指出,欧洲国家之间并没形成霸权结构,而是长期维持了一个分散网络。随着欧洲国家体系向全球拓展, 19世纪以来欧洲范围内的民族国家体系与欧洲范围外的殖民帝国体系,存在矛盾却一体的依赖关系。

图片


        在嘉宾点评环节,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李钧鹏老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黄晨老师与大家进行了亲切交流。李钧鹏老师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是查尔斯·蒂利的博士学生,在学术精神与研究旨趣上深受蒂利影响。

图片


       李老师首先回顾了与蒂利交往的点滴,很多细节展现出一代学术大师的纯真热情。一方面,蒂利注重将社科方法与史料高度结合,擅长进行逻辑关系图表制作,尤其是经典的逻辑关系表与2x2因果机制图。蒂利勤奋高产,长期追踪学术前沿,80多岁高龄每周更新书单,不断吸收前沿知识。另一方面,蒂利在晚年将宏大的结构主义叙事向微观层次转变。蒂利晚年吸收符号互动论与心理学研究成果,强调结构是互动的结果,关注行动者的能动性。《功与过》、《为什么?》等书便是对宏大结构主义分析的反思与调整,凸显其高远的理论追求与批判意识。最后,蒂利在每一个解释节点都留出了开放选项,展示历史的偶然性。但是蒂利对于东亚历史分析不够深入,其“战争制造国家”论点在欧洲之外的解释力存在争议。

图片


       黄晨老师高度肯定了同学们的认真阅读,强调要理解欧洲经验与中国逻辑的不同。一方面,学术研究需要比较视野。民族国家只是国家形态的一种阶段,历史因果机制是多元的,任何实践都具有时空情境差别。另一面,需要区分实然研究与应然研究的边界。蒂利解释了欧洲民族国家产生的逻辑,这是实然问题,而不是战争好坏与政治体制应该怎么发展的问题。战争可以缔造国家,也可以导致崩溃,让国家失去合法性基础。因此很多国家并不来自战争,战争有时摧毁国家能力。最后,概念建构需要区分不同层次。变量顺序,会对战争结果造成不可预知的影响。他解释了国家规模、战争形式、财政来源与文化观念等因素对国家建构的重大影响。黄晨老师鼓励同学们以中西互通的方法来研究有价值的议题,在比较中完善蒂利的解释模型。

图片


       曹德军老师则进一步提出了三个学术问题引发大家思考:第一,如何理解历史进程中的结构与能动者的关系。蒂利的军事-财政逻辑在经验上有边界,不能简单用该逻辑套西欧以外国家案例。战争与国家之间是存在强因果关系,还是只是恰好同时出现,需要在区域国别研究中进行跨时段对比。第二,国家这一概念是否存在共识。外交分析常常将国家视为起点,但政治学很多时候将国家视为目的,国家到底是一种组织还是一种制度,是结构还是一种过程,是一种观念还是一种物质?第三,国家建设之后涉及能力与合法性问题。国家能力的来源以及维持动力是什么,上世纪末期苏联解体与国家能力的关系是什么。可以学习蒂利思想的包容性、论证的严密性与心态的开放性,发现理论之间的公约数。

图片


       在开放讨论环节,参会师生踊跃发言。大家围绕蒂利理论的普适性、国家的不同定义、国家能力与战争的关系、国家的道德性与工具性、查尔斯·蒂利其人,以及中国文化的大一统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碰撞出诸多思想火花。嘉宾老师对读书会参与者的高质量发言印象深刻,并期待大家将学术研究与读书会思考密切结合起来。读友们意犹未尽,第四期读书会在欢快掌声中圆满落幕。


文字 | 缪宏伟 毛雅欣

图片 | 刘其宇

编辑 | 融媒体编辑部 魏思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