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希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新民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003年9月至2007年7月就读于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07年9月至2013年6月就读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获得博士学位。著有《美国军事制度变迁的逻辑》(2015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转变》(2020年》、《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202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世界经济与政治》和The Washington Quarterly等中英文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以及多项部委横向课题,获得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年成果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奖励,兼任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国际政治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和中华美国学会理事。
联系方式:
zuoxiying@ruc.edu.cn
教育背景:
2003年9月至2007年6月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法学学士
2007年9月至2010年1月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0年3月至2013年6月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法学博士
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生
工作经历:
2023年9月至今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家安全学系主任
2023年7月至今 中国人民大学新民书院副院长
2021年8月至今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挂职)
2019年9月至2023年8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副主任
2016年8月至2021年7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2013年8月至2016年7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
国际安全理论;国家安全战略;美国外交政策;亚太地区安全
研究课题:
[1] 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项目批准号:19VMG029),主持人。
[2]“美国亚太联盟转型研究(项目批准号:16XNB007)”,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年度项目面上项目,主持人。
[3] “美国军事战略转变与我国的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14CGJ022)”,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主持人。
[4]“中国在钓鱼岛争端中的战略动员研究(2008-2013)(项目批准号:14XNF015)”,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新教师启动金项目,主持人。
个人专著:
[1]《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年版。
[2]《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转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
[3]《美国军事制度变迁的逻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
中文文章:
[1]《美国联盟体系重组的战略形态》,《战略决策研究》,2024年第6期。
[2]《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全球再平衡》,《现代国际关系》,2024年第10期。
[3]《百年变局下的大国战争风险及其管控》,《外交评论》,2024年第5期。
[4]《中国传统安全研究十年进展》(第一作者),《国际安全研究》,2024年第2期。[摘录:《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6期]
[5]《大国战略竞争的理论创新方向》,《复旦国际关系评论》,2023年第1辑。
[6]《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的内在动力与外在挑战》,《拉丁美洲研究》,2023年第5期。
[7]《美国对华常规威慑战略的调整》,《国际安全研究》,2022年第5期。[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23年第1期]
[8]《美国威慑战略与俄乌冲突》,《现代国际关系》,2022年第5期。[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22年第10期。摘录: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政治学文摘》2022年第4期;《军事科学文摘》2023年第2期]
[9]《美国外交政策的危机及其根源》,《外交评论》,2022年第3期。[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22年第8期]
[10]《非常规战争与战争形态的演变》,《世界经济与政治》,2020年第3期。[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20年第7期]
[11]《美国亚太联盟体系会瓦解吗》,《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年第10期。[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20年第4期]
[12]《威胁流散与美国退出非对称战争》,《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年第12期。
[13]《东北亚安全新格局及其走向》,《中国军事科学》,2018年第4期。
[14]《威胁评估与美国大战略的转变》,《当代亚太》,2018年第4期。[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18年第11期。摘录:《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12期]
[15]《调整中国对美外交工作的行为模式》,《现代国际关系》,2018年第6期。
[16]《战略竞争时代的中美关系图景》,《战略决策研究》,2018年第2期。
[17]《核时代的虚张声势行为:以朝鲜在第四次核试验后的行为为例》,《外交评论》,2017年第6期。[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18年第4期]
[18]《国际秩序的功能失调与治理危机》,《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10期。[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17年第12期。摘录:《新华文摘》2018年第1期]
[19]《南海秩序的新常态及其未来走向》,《现代国际关系》,2017年第6期。[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外交》2017年第11期]
[20]《中国外交中的理念创新与权力使用》,《战略决策研究》,2017年第3期。
[21]《特朗普政府亚太安全战略的调整》,《世界经济与政治》,2017年第5期。[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17年第8期]
[22]《国际关系教学如何服务于理论创新和外交实践?》,《国际关系研究》,2016年第2期。
[23]《谁是未来的李侃如、柯庆生?:探微美国研究中国外交的新一代》,《中外关系评论》,2016年第1期。
[24]《亚太联盟转型与美国的双重再保证战略》,《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9期。[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政治学文摘》2016年第1期。收录:刘丰主编:《联盟政治: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版]
[25]《承诺难题与美国亚太联盟转型》,《当代亚太》,2015年第3期。[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15年第10期]
[26]《国际安全研究的新进展:核心议题与研究趋势》,《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2期。[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15年第5期]
[27]《美国战略收缩与亚太秩序的未来》,《当代亚太》,2014年第4期。[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14年第12期。收录:刘鸣主编:《中国周边地缘环境新趋势:理论分析与战略应对》,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28]《反恐时代的美国军事制度改革》,《国际安全研究》,2014年第4期。
[29]《现实主义的退场与返场》,《国际关系研究》,2014年第3期。[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14年第9期]
[30]《中国在钓鱼岛争端中的战略动员》,《外交评论》,2014年第2期。[收录:陈志瑞、刘丰主编:《国际体系与国内政治: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31]《<1986年国防部改组法>与美国国防部改革》,《美国研究》,2014年第1期。
[32]《嵌入与冲突:美国军事制度改革的动力与机制》,《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1期。[转载:上海市美国问题研究所编:《上海美国评论》,2015年第1辑]
[33]《理解战略行为: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第一作者),《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1期。[收录:唐世平、王凯主编:《历史中的战略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34]《新精英集团、制度能力与国家的军事效仿行为》,《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9期。[收录: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院编:《国际关系研究:新领域与新理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
[35]《新古典现实主义:一个独立的研究纲领?》(第二作者),《外交评论》,2009年第4期。[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10年第2期;收录:陈志瑞、刘丰主编:《国际体系与国内政治: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36]《大国崛起与政治家的责任》,《国际观察》,2009年第1期。[收录:熊文驰、马骏主编:《大国发展与国际道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37]《国际政治中的审慎原则:思想源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第一作者),《外交评论》,2008年第6期。
[38]《国家、体系与地区秩序:评<国家、民族与大国:地区战争与和平的来源>》,《国际政治科学》,2008年第4期。
[39]《层次分析的反思与研究领域的拓展》,《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7期。
英文文章:
[1] “Unbalanced Deterrence: Coercive Threat, Reassurance and the US-China Rivalry in Taiwan Strait,” The Pacific Review, Vol.34, No.4, 2021, pp.547-576.
[2] “The Trump Effect: China’s New Thoughts on the United States,”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44, No.1, 2021, pp.107-127.
[3] “Irresistible Trend: The US-China Interest Asymmetry and Taiwan’s Future,” Journal of Indo-Pacific Affairs, “Indo-Pacific Perspectives”, March, 2021, pp.14-18, https://media.defense.gov/2021/Mar/31/2002611830/-1/-1/1/4%20-%20ZUO%20FOR%20PDF.PDF
[4] “Chinese Scholars’ Debate on Maritime Dispute Strategies,” in Huiyun Feng, Kai He and Yan Xuetong eds., Chinese Scholars and Foreign Policy: Debating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9, pp.152-172. [“Debates de estudiosos chineses sobre estratégias de disputa marítima,” em Aziz Tuffi Saliba et al., Coleção Desafios Globais vol.4: Ásia-Pacífico, Belo Horizonte: Editora UFMG, 2021.]
[5] “Understanding Strategic Behavior: A Preliminary Analytical Framework,”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with Tang Shiping), Vol.34, No.2, 2013, pp.68-85.
[1]《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在逻辑》,《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5月7日。
[2]《构建开放包容的亚太安全架构》,《人民日报》,2022年5月15日。
[3]《特朗普全政府对华战略及其评估》,《国际战略研究简报》,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2019年4月1日。
[4]《南海仲裁案与南海秩序的未来》,《政策简报》(第7期),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2016年7月15日。
[5]《革新功能失调的国际秩序》,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5月13日。
[6]《中美军事交流机制建设:将重点议题制度化》,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2月10日。[摘录:《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5年第2期]
[7]《南海波澜再起,中国不再投鼠忌器》,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06月12日。
[8]《研究美国军政关系的不同理论范式》,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3月13日。
[9]《南海僵局与中国的战略选择》,载《社会观察》,2010年第12期,第39-41页。
主讲课程:
当代国际关系(本科生)
当代中国外交研究(硕士生)
国家安全战略专题研究(博士生)
奖励荣誉:
[1] 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青年成果奖
[2] 2023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3] 2021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4]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青年A岗
[5] 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6] 201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7] 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青年B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