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南方 命运与共
未来之桥 青年领军
9月25日上午,2024全球南方青年领军者圆桌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代表风采
“全球南方”指称以亚非拉国家、南太平洋岛国为主体的广大南方发展中国家群体。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全球南方”声势卓然壮大,为推动人类进步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作为青年外交高校联盟轮值理事长单位,积极响应“全球南方”建设的号召,深入落实“未来之桥”中拉青年领导人千人培训计划,在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十周年之际,承办2024全球南方青年领军者圆桌会。
25位来自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古巴、洪都拉斯、墨西哥、秘鲁、委内瑞拉等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青年组织负责人、青年学者和文化领域等代表,与42位中国人民大学在校生和拉美留学生代表参加活动,围绕全球南方现代化、国际传播、科技创新、青年工作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全国青联国际部副部长单其悦、中央团校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周小舟、中国人民大学团委负责同志出席会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崔守军、副教授许嫣然、青年教师金晓文发表会议主题演讲,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青年教师张云瀚主持会议。
会议伊始,崔守军以“中拉命运共同体:共筑全球南方现代化”为题作大会主旨演讲。他指出,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拉丁美洲有着很多天然的联系纽带。中国以充分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经济政策,积极建立与拉美国家在食品、能源等各产业领域的合作,不断为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优化发展环境。
许嫣然就“中拉发展互鉴与面向新时代的南南合作”作主题演讲。她指出,随着全球市场网络的持续扩展,南方国家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地位不断升级,同时新能源技术是中国的核心竞争力,进阶式分工是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独特优势,中国可以发挥自身的制度建设优势带动拉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推动中拉国家在能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上形成合力。
金晓文从“中拉文明互鉴与开放包容的全球南方”视角出发,指出要正视中拉文化差异,破除历史壁垒与文化隔阂,发挥中拉文化的互补性与相似性,以交流超越隔阂,以互鉴超越冲突,以包容超越优越,从而实现全球南方真正的开放包容,将中拉人类民运共同体推向新的高度。
在圆桌研讨环节,中拉青年围绕“中拉发展互鉴与面向新时代的南南合作”和“中拉文明互鉴与开放包容的全球南方”主题进行分组交流。青年代表们从各自立场和观点出发,就打破语言文化障碍、中拉新能源合作发展与气候环保政策、中拉文化交流传播现状与未来等话题,分享了鲜明观点与真诚展望。
会议尾声,中拉青年代表对研讨议题作出总结。大家一致认为,文化和艺术是中拉共通的语言,未来应该进一步加强中拉文化纽带连接,深化双方对中拉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方位发展。
与会“青年领军者”在学生活动中心合影留念,结下深厚友谊。中国人民大学团委、国际关系学院承办上述活动。
人大青年话“南方”
很高兴参加全球南方青年领军者圆桌会,作为青年代表与拉美青年学者的近距离交流,增进彼此间的理解。在交流中,拉美学者对于中拉文化隔阂的成因做了多方面原因的描述,让我对于中拉文化差异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我们也在中拉国家应如何在经济、文化方面寻求合作达成了一致的设想,畅想中拉国家可以交流互鉴,合作共赢。最后,我希望我们的期待可由此生根发芽,在未来的世界绚烂绽放,中拉国家可以真正做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在目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中国与拉美国家一起喊出响亮的“南方声音”,一起迈进让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个人的美好未来。
—— 国际关系学院 本科生 褚岩松
能够参加本次活动感到非常荣幸,我衷心的感到不论是中国青年还是拉美青年,都对本次的交流活动意犹未尽。“全球南方”的共识需要更深入的阐述与表达,以文化入手,文明互鉴,是我们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最好的切入点,也是最大的共识之处。全球南方国家任重道远中,我们相信通过长效性的、机制性的交流活动,能够实现中拉交流与发展的可持续性。我们要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也要聆听国际的声音,这就要我们青年人做好其中的沟通桥梁作用。但最关键的是我们要彼此之间相互认同,同命运,共进退,形成合力。
—— 国际关系学院 研究生 李子孟
文明的天下大道,从来不是孤芳自赏。非常有幸能够参与到本次研讨会中来,我得以从一种崭新的视角来思考问题。随着百年变局的演进,中拉关系从相对疏远走向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但我们也应看到其所面临的挑战。本次活动中,一位拉美学者提到,在他们的国家,“全球南方”一词只在学术范畴中出现,曝光度很少,这表明构建开放包容的“全球南方”依然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中国应该与拉美国家一道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建立和完善沟通机制,加强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交流,重塑我国的国家形象,使新时代中国的大国形象更加鲜明。
—— 国际关系学院 研究生 赵彬妍
我非常荣幸能作为翻译志愿者参与2024年全球南方青年领军者圆桌会。这不仅是一次宝贵的实践机会,更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这次研讨会不仅是中拉友好文化互鉴的缩影,更是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的前进一步。我更加坚信,通过开放包容的对话和合作,我们能够共同推动中拉命运共同体这艘大船行稳致远,驶向更加广阔的未来。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翻译,我们不仅是语言的桥梁,更是文化交流的使者。未来,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和专业素养,为促进中拉之间的交流和友谊贡献自己的力量。
—— 外国语学院 本科生 王子怡
来源 |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研团工委、研究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