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心创办五周年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4-12-18 来源:人大国关

        2024年12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心创办五周年暨“第一届澄海历史政治学研究奖”颁奖仪式暨“历史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论丛”首批成果出版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国际楼408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哈佛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同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外数十家单位的知名学者共同围绕推进历史政治学研究与中国自主的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展开了深入探讨。

图片

        在开幕式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院长杨光斌教授介绍了历史政治学的发展历程。首先,历史政治学的提出和发展是中国人民大学开放办学和学界同行大力支持的结果,林尚立校长、朱云汉教授、徐勇教授和陈明明教授等专家学者都是历史政治学的先行者。其次,人大国际关系学院已经形成“一库两学科”的发展定位,包括历史政治学、世界政治学和基于学科发展的高端思想库即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再次,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心成立五年多来,历史政治学取得了超乎预期的成果,诸位专家共襄盛会,深入研讨一个理论话题,这在中国政治学发展史上是一个里程碑。最后,杨光斌教授再次对各位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表示感谢。

图片

        “第一届澄海历史政治学研究奖”颁奖仪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吕杰教授主持,国家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荣休教授黄嘉树为获奖学者颁奖。华中师范大学徐勇教授、复旦大学陈明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杨光斌教授荣获杰出贡献奖,哈佛大学王裕华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任锋教授荣获一等奖,武汉大学刘伟教授、吉林大学马雪松教授、浙江大学孙砚菲副教授、北京大学席天扬副教授荣获二等奖,中国人民大学何家丞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刘九勇副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莫盛凯副教授荣获青年奖。

图片

图片

        杰出贡献奖获奖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部长、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徐勇教授回忆了五年前参与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心创办时的场景,感慨历史政治学五年来的巨大发展。他指出,历史政治学的兴起看似是一个偶然,其实更是历史的必然。田野政治学的魅力在于发现,能够不断捕捉新的现象,充满着活力;历史政治学的魅力在于深刻,能够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由此获得定力。当下田野的活力与历史的定力正通过中国实践而实现有机结合。田野最初走向历史是不自觉的,田野政治学与历史政治学的对接还有待探索。第一届澄海历史政治学研究奖不仅意味着开始,更意味着历史政治学的未来会更加灿烂。一等奖获奖代表、美国哈佛大学王裕华教授分享了自己对于中美两国政治学发展趋势的看法以及对于历史政治学的思考。他认为,近年来虽然中美两国政治学学术变化的大趋势不一样,但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开始重视历史,无论是中国的历史政治学还是美国的历史政治经济学都希望以历史的案例、数据或者洞见去帮助我们理解政治背后的深层理解。王裕华教授希望“澄海历史政治学研究奖”的设立可以鼓励更多的年轻学人从事历史政治学研究,也希望自己未来能为这个学科的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图片

图片

        第一场研讨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续添教授主持。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周平教授分享了对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三点思考。第一,中国政治学知识“自主性”是演进的必然趋势,历经自主自足、自主性丧失、自主性重建的正、反、合阶段,当下的凸显是社会历史进程中“自主性”的回归。第二,政治学知识“自主性”有特定内涵,要以“我”为主重构知识体系,形成基于中国经验的知识并提出中国式解释,构建有“我”的包容性知识体系。第三,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是一个过程,即从无“我”到有“我”的转型,首先要有自己的知识,其次才是形成“自主性”知识的体系。哈佛大学政府系王裕华教授认为,中国政治学家应在中国土地上构建能解释中国且可用于他国的自主知识体系,历史政治学是前途不可限量的一个新兴领域。从学科发展历史经验来看,学科突破性发展往往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洞见与研究方法实现“套利”式进步。政治学与历史学应相互借鉴——政治学家目前可能过于关注因果推论和理论建构,应放下理论的傲慢,多关注历史学的研究;历史学家也应该放下偏见进而从政治学中汲取养分。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孙国东教授认为,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建设具有理论视野的去西方化、现代价值的中国化和中国价值的现代化三大理论课题。历史政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具有历史性或历史延续性的政治现象,与历史政治学有关之政治分析有描述、阐释、建构中国“历史—政治”的三个理论课题。在历史政治学的推进方面,以对“大一统”的阐释为例,可以引入“叙事政治学”,分析“大一统/政治统一”的历史叙事,但“叙事政治学”仅有“叙事”还不够,还需要实现叙事与政治地理分析相结合和叙事与社会政治理论相结合分析。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张树平研究员从中国政治学理论建构中的几个问题谈起,具体在层次、体系与自主三者的互动关系层面分析了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可能进路,提出了历史政治学框架下构建“进程政治学”的初步思考。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卢春龙教授指出,人类社会存在着一种共享的时间观,而这种时间坐标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属于政治或战略问题。他进一步从传统多元时间体系的并存问题、现代统一时间的体系形成与反思、时间坐标的选择以及中国对于时间坐标的选择四个方面展开分析了时间坐标的通约性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黄晨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初入历史政治学的年轻人提出期许。他指出,在中观与因果方面,搞宏大叙事,不如提“中层问题”;不停换词,不如追寻“因果解释”。在方法与结论方面,定性与定量方法僵持不下,不如“至少会一门”;追求普通与强调特殊僵持不下,不如“以和为贵,上升一层”。

图片

图片

        第一场研讨结束后,“历史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论丛”首批成果发布会正式举行。发布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锋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总编辑谢富胜教授、副总经理郭晓明编审代表出版社出席,并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院长杨光斌教授共同为首批成果揭幕。此次发布的“历史政治学与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论丛”首批成果包括杨光斌教授的《历史政治学:中国政治学的范式革命》和《政治的概念:历史政治学的知识论原理》、姚中秋教授的《文教国家:中国国家形态的历史政治学研究》、任锋教授的《共和立国与治体新论:钱穆历史政治学研究》、黄涛老师的《周秦之变的社会政治起源:从天子诸侯制国家到君主官僚制国家》共五本著作。

图片

图片

        第二场研讨由国家一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荣休教授黄嘉树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部长、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徐勇教授和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陈军亚教授强调了历史政治学与田野政治学的相通性,在方法上,二者皆主张从历史出发,以历史为方法;同时,二者皆重视制度研究。田野政治学主张从田野中研究制度,具体表现为从田野调查中发现行为事实,由田野行为考察微观制度体系,在行为—制度中理解和探寻中国基层制度和秩序原理。行为—制度—原理是田野政治学不断拓展中形成的认识方法路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续添教授从跨学科的角度理解历史政治学的研究范式和研究领域。研究范式是解决历史政治学在什么样的理念、视野、方法和规范下进行研究的问题,研究领域是解决历史政治学研究什么、在什么范围内研究、研究领域何以成为“问题”;研究领域的理解影响对研究范式的认知和选择。社会科学走进历史不是终极目的,而需要从历史中走出来,走向理论创造。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李里峰教授认为,历史政治学在过去做出了三方面的重要贡献:一是对西方政治学的深度反思,二是对中国自身政治传统的深度挖掘,三是对历史认识论和本体论的探索。分析性的政治史研究具有政治学的理论关怀和问题意识,能够为历史政治学提供启发和助益。历史学的“美点”在于注重历史感和复杂性,政治学则注重概念化和理论化的自觉与能力,好的历史政治学研究应将二者有机结合。中国传媒大学政府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政治传播研究所白文刚教授认为从文明传播的视角来看,历史政治学的出现是正在复兴的中华文明建立自主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突破西方为中心的一元文明观和历史观在政治学的努力,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也与中国的政治发展实践更为贴合,是基于文明自主性的中国政治学发展的正确方向。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常轶军教授提出,历史政治学将认识中国政治的时空坐标拉回中国,突出认同求异性、找回中国主体性、强调历史连续性、校准认同坐标系,有利于缓解中国政治学和现实政治的双重认同困境。历史是认同的天然资源,找回历史是必须的;但历史并非认同的唯一资源。为了理论的生命力以及持续地生成政治认同,历史政治学须按照核心—外围的圈层序列结构调适其历史视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席天扬副教授以宏观历史与微观机制为引入,讨论了官僚体制中的代表性问题。常见的官僚体制研究理论范式围绕以贤能体制为基本假设的官员激励和选拔等问题展开。而官僚体制的代表性问题则在秦汉以后走向郡县制为基础的官僚体制、官僚体制选择由谁来治理国家且体现谁的根本利益、官僚体制的纵向权力分享和横向的权力和利益分配、官僚体制随着环境和条件而发展演化等议题中凸显。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刘九勇副研究员探讨了思想与社会之间的政治学研究。思想性代表着政治的价值规范性与政治学研究中的目的论动因,社会性代表着政治的现实规律性与政治学研究中的机械论动因。政治学研究应采取一种囊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整体性视角与综合性思考。

图片

图片

        第三场研讨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吕杰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院长杨光斌教授梳理了既有的政治学原理体系,认为缺乏基于中国历史、文化和实践的可对话的中国政治学原理体系,并强调自主性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有没有标识性学科概念,而学科概念背后则需要自己的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历史政治学通过历史本体论揭示了中西方政治史和社会史的历史属性分野,以及不同的制度变迁方式塑造政治理论的差异。由此,我们对于政治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国家、政府、政党、官僚制和民主等政治学基本原理问题都能够有新的理解。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郭忠华教授分析了中西社会科学历史转向的异同和历史转向的学科差异,进而指出历史转向背后反映的是西方知识体系、本土文化价值与国家发展道路三者间的关系问题。由于政治学是一门具有高度价值负载的学科,历史政治学肩负着发掘本土历史资源,建立与中国文化价值相适应的自主知识体系的使命。吉林大学行政学院马雪松教授认为,从社会科学角度审视历史政治学研究,其作为方法论兼具“研究具体问题、塑造历史观念”的双重效能,作为本体论承担“知识生产供给、话语体系构建”的两种责任。就概念本身来说,历史政治学可以从“新瓶新酒”“旧瓶新酒”两个角度,实现“同时态”的概念自主、“历时态”的概念阶梯的创新发展。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王向民教授回顾了民国政治学家的“中国论述”,对其政治知识生产活动和在中国政治学知识结构上的位置进行了评价,进而反思了民国政治学家在呈现“中国”概念的分析性及其理论化程度的不足,以为当下历史政治学研究提供镜鉴。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汪仕凯教授以历史政治学的视角对“大一统”问题展开讨论。他指出,我们应从对“大一统”纯粹的思想史研究中解放出来,将其视作一种制度的实践。“大一统”的核心是“中”——它不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政治概念和文明概念。基于此理解而提出的“政治中央集权”概念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中国近代转型和现代国家建设的诸多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何家丞讲师认为历史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揭示中西方民主模式的源流与差异,在概念建构层面理解民主模式不同层次的整合与互动关系,建构不同民主模式之间比较的操作性维度,从而丰富我们对于民主多样性及其过程性解释的认识。

图片图片

        第四场研讨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姚中秋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唐亚林教授围绕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创造点问题,指出历史政治学可以称为是当代中国政治的历史性创造,历史政治学的提出与发展恰巧实现了对“第二个结合”问题即政治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有机结合问题的有效回应。未来历史政治学发展的着力点在于回应“第三个结合”问题即政治学与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当代中国政治形态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问题,以及“第四个结合”问题即政治学与人类政治形态创造的有机结合问题。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谈火生副教授认为我们需要关注历史知识与政治理论建构之间的关系。他对比了中国和西方的历史运用在政治理论建构中的两种不同模式,以中国周易史事学派和西方奥古斯都对罗马建城史的独特解读为例,对照中西方政治思想史为政治理论寻找历史范例,同时提醒我们注意避免西方政治理论建构传统中政治家对于历史选择性运用的做法。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刘伟教授首先界定了普通人与普通人政治史的概念,补充了历史政治学的一个研究方面,强调历史政治学研究需要更多地关注普通人的政治经历和观点,以及这些经历和观点对于理解政治演化规律的重要性。通过提出“普通人的政治史”这一概念,他呼吁政治学界与史学界进行更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以丰富对政治历程的理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锋教授强调了历史政治学与“第二个结合”的关系,提出我们可以从立宪革命的共和立国所包含的治体螺旋来理解中国的现代化。他从现代立国的政治成熟与文明成熟视角探讨了文明正当性与政治合法性的纠缠问题,特别指出李大钊先生思想中有许多亟待研究的重要命题,如中心统合主义、礼法双重构造等。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黄振华教授提出在历史政治学的理论建构中,概念重述是重要的研究进路。历史政治学的概念重塑对象涵盖了诸如政治权力、国家、政体、政党、科层制、民主、治理等概念。通过将同一概念置于不同历史条件下予以定义和比较,并从中发现二者的内在差异性,有助于形成基于中国历史经验的概念及概念体系。

图片

图片

        第五场研讨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锋教授主持。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贺东航教授认为,除了聚焦于中国国家形态、周秦之变等“老传统”以外,历史政治学还应关注根植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革命与治理实践的“新传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逐步确立了一个既能动员社会又能自我更新、既能发挥先锋作用又能维持内部稳定与纯洁的强韧治理模式,这为理解中国当代政治的结构特征和政党治理逻辑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线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姚中秋教授回顾了他从事历史政治学研究的思想历程。他指出现代知识生产在世界体系中展开,先发者制造理论并享有霸权,其理论必然教条化为体系政治学;历史政治学则通过转向历史,推动政治学(社会科学)摆脱西方理论教条的牢笼,并基于新的问题意识,发现新的理论资源与事实资源,构建新的更具普遍性的理论,以更有效地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院长刘训练教授指出历史政治学的发展也离不开政治思想史方面的资源,也可以从政治思想史汲取有益资源。他进一步以马基雅维利如何利用罗马为案例,探讨了为什么政治学需要历史、政治学如何利用历史这两个经典问题,同时提出了政治学者在利用历史原型时应该保持什么样的恰当立场的命题。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黎汉基教授提出,历史政治学就是把政治放在时间之中,追查各种相关的背景信息,包括相关政体的各种历史影响,从而进行深度的政治解释。他着重探讨了如何深描行动理由的环节,并在历史政治学视野下对政治伦理做出再思考。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孙磊教授提出在中国经史传统的基础之上构建现代历史政治理论的研究进路,即在重新反思现代西方政治理论的基础上,将深受其影响的现代中国政治理论重新纳入到中国政治文明的经史大传统中,以促进中华政治文明实现其现代新命。在此意义上,历史政治学即重建“新经史之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释启鹏副教授回顾了进步史观规制下的社会科学分析,指出历史政治学已对其做出“否思”。它一方面把知识与政治实践看作具有本体属性的特定历史的产物,另一方面抛弃了把历史发展简单理解为一个进步过程的做法,转而强调“历史延续性”。

图片

图片

        第六场研讨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黄晨主持。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明明教授历数了中国政治学的三个历史时刻,指出当前正处于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开启的第三个历史时刻的进程当中,在这一历史时刻中国政治学需要自己的理论、概念、方法构成的自主话语权。在自主性建构的过程中,既需要关注政治学的“政治性”,也需要重视政治学的“学科性”。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吕杰教授指出历史政治学落实到实证研究,在方法上要解决时间性问题,在理论上要解决延续性问题,用历史遗产和历史过程解释延续性将是聚焦于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政治学研究的方向。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郑维伟教授展望了历史政治学研究的未来方向,强调理论和历史是双向互动的过程,史料的辨别和考证仍然是研究的基础,经验研究和个案研究还可以进一步发展,中国经验应当是普遍与特殊的统一体。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罗祎楠助理教授探讨了“历史”中的历史政治学,将历史政治学视为思想运动或精神现象的展开,它在历史辩证运动中可比照的镜像是中国传统时代的“经世”思想,虽然二者的实际对象和挑战不同,但认识论和方法论具有相应性。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莫盛凯副教授以“修昔底德陷阱”为例探讨了历史政治学对国际政治研究的启发,指出历史政治学作为一个从中国历史产生的方法不仅可以解释中国的问题,也可以解释中国以外的现象,历史政治学与世界政治学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图片

图片

        在全部研讨环节结束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院长杨光斌教授对会议做了总结。杨光斌教授高度评价了本次研讨会的专业性,同时再次感谢与会专家的支持,最后对历史政治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做了展望。研讨会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