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学
1949年12月16日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第11次政务会议通过了《关于成立中国人民大学的决定》。《决定》中指明大学本科暂设包括外交系在内的八个学系,学习期限为4年;同时设立外交专修班,学习期限为6个月。此后,中国人民大学开始设置外交系,为“建校八大系之一”,1950年2月开始招收外交系本科生,1951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最初的外交系设5个教研室:国际关系史、世界史、国际法、英语、法语。当时系里开设三大类课程:国际关系和中国对外政策、国际法、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东欧国家)对外关系,是国内最早开展国际问题和政治学教学与研究的机构,同时也创立了新中国最早的外交学、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国革命史等专业。
外交学系在教学指导上建立了一个大外交方向的框架,意欲建立一个把国际关系史、国际法、外交史熔于一炉的教学体系。其中开设有国际关系、国际法、中国外交史、新中国对外政策、当代国际问题专题、大使与领事等近30门课程,任教的老师40人,力量较强。人大外交系成为新中国外交工作培养人才和进行学术研究工作的教学园地。
1950年3月公布时任外交系主任为何戊双。4月专修班改为专修科,下设包括外交在内的9个系。6月10日、11日 学校召开第一次学生代表大会,成立学生会,外交系学生李荣春担任学生会主席。8月,李荣春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在布拉格召开的世界学生第二次代表大会。11月,学校调整机关人事,增加外交系副主任一职,由王进同志担任。
这一阶段的外交学学科立足于新中国国家建设和外交事业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外交学学科建设、重视外交人才培养。1951年2月12日,外交系与法律系国家法教研室为庆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一周年,举行科学讨论会。会上提交并宣读4篇论文。参加会议的有教工170余人,来宾30余人。5月23日,胡锡奎副校长主持召开学校第38次行政会议。会议传达了中央关于修订教学计划的批示意见,原则通过了包括外交系在内的本科八系的新生教学计划草案、预科教学计划等方案。8月15日,西郊部分新校舍落成,外交、法律、俄文三系开始由城内迁往西郊(海淀区双榆树)。1952年11月3日,学校五年计划研究委员会召开座谈会,外交部对学校招生工作计划提出意见。1956年,为了更好的推动外交事业,打造专业化的外交队伍,外交学系从人民大学撤离并入外交学院。此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各项活动也逐渐由国际政治系、各研究所承担。1960年4月12日,学校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讨论了成立包括政治学在内的研究所支部的问题,并于第3次会议决定成立政治学研究所。9月19日,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列宁主义夜大学开课,学员达到2200名,并于1964年将马列主义政治学系改为国际政治系。1964年7月11日,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第七届委员会第46次常委会,会议条轮了国际政治系等学科的教学计划。9月,经过中央国际研究小组和国务院外事办公室批准,学校组建成立了苏联东欧国家研究所,对外称中国人民大学第二研究所,研究人员主要来自本校国际政治系、法律系和经济系;研究人员、翻译人员共31人。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以来,学校机构逐渐健全,校系各级领导班子成立、恢复和新建了包括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等15个系,以及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史、苏联东欧等6个研究所。同年9月19日,科学社会主义系张晋峰等三名学生,科学社会主义系政治辅导员李宝俊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系辅导员李宝俊老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外交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被授予“新长征突击手”的荣誉称号。在共青团中央召开的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命名表彰大会上,张晋峰又被命名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1984年,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开始第一次招生。7月14日,谢韬副校长主持召开校长办公会。会议讨论了创收、研究生工作、体育工作和科学社会主义系的名称等问题。9月,科学社会主义系改名为国际政治系。1986年7月28日,科学社会主义专业再设博士学位。复校之后,学校愈发重视外事工作,同年12月外事办公室改为外事处。这一时期,学校召开了三次外事工作会议,由负责外事工作的校领导牵头,对我校外事工作的发展制定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工作计划。1988年5月16日,学校召开第一次外事工作会议。会上,郑杭生副校长提出“服务、计划、规范、合理”的外事工作方针。会议总结了复校10年来学校的外事工作,提出以后的工作设想;讨论了有关外事工作的规定。校领导黄达、李文海和各系(所)主管外事工作的负责人及有关部、处的负责人参加会议。国家教委外事局副局长李海绩到会,就有关外事工作的问题讲话。1995年1月3日,学校召开第二次外事会议。会上提出了“积极搞好国际学术交流,为实现我校改革与发展总体战略目标服务”的工作任务。李文海校长到会讲话,郑杭生副校长作工作报告。1998年12月10日、11日,学校召开第三次外事会议,会议主题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推动转变,开创学校对外交流与合作新局面。在此之后,学校开展了更加多方面、多样化的对外合作和学术交流。
在努力配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同时,外交学系也十分重视提供和利用学术交流平台,努力形成科研成果、加强对外交流。1957年2月17日,著名外交家黄华来校做国际形势报告。11月20日,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徐达生来校做关于中东局势的报告。1989年4月5日,太平洋经济研究所和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举办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讨论会。参加讨论会的有美、英、日、南朝鲜及我国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政府官员共计80多人,袁宝华校长在开幕式上致欢迎词。4月28日,台湾法律问题研究所接待以台湾“立法委员”费希平为团长的“中国民主统一访问团”一行六人,并举行了座谈。1990年12月29日,国政系89级研究生在冯特君副教授指导下召开研讨会,热烈讨论了一年来的重大国际问题和有关的国际关系理论问题。除了注重邀请国内著名的外交家、外交政策研究的学者来校进行报告演讲,同时学校也十分重视同各国高校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派遣教师代表出席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国外学者来我校访问、演讲,并努力达成机制化的合作协议等。1986年10月29日,国际政治系副主任叶宗奎、经济学系教授孙健受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委托,出席在南斯拉夫举行的“社会主义和经济”国际学术会议。1989年8月30日,国际政治系主任叶宗奎应邀赴香港中文大学政治系讲学。1995年8月1日至10日,应台湾政治大学的邀请,李文海校长率领14位学者参加由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和大陆问题研究中心主办的“两岸社会发展与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1996年4月17日,学校举行“芬兰社会经济及对外关系”学术报告会。李文海校长与随同芬兰总统访华的芬兰土尔库大学校长共同签署了两校交流与合作协议书。10月21日,学校和韩国延吉大学联合举办“东北亚经济合作与发展研讨会”,对东北亚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及相关问题进行研讨和交流,并将定期举行学术会议。1999年6月1日至11日,应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邀请,李文海校长率团赴台湾进行学术交流和访问考察,期间出席了由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主办的“跨世纪两岸教育学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了题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文科教育》的专题演讲。这一时期,学校同国际各大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为新世纪外交学学科开展对外交流积累了深厚的基础。与此同时,学校积极申请教育部的合作项目,推动各区域研究中心的形成。1997年7月中旬,中国一欧盟高等教育合作项目学术委员会在北京举行第一次会议,正式批准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列入该合作项目并给予支持,其研究侧重于欧洲政治、外交等方面。1999年1月5日,教育部社政司和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管理办公室组成评估小组对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进行检查评估。
除此之外,为了适应学科发展、提高办学质量,作为学科建设的核心之一的教师队伍建设在这一阶段也备受重视。1988年10月10日,学校举行仪式,授予日本参议院议员、东海大学副校长松前达郎中国人民大学名誉教授称号,外交部等部门负责人参与本次仪式。学校通过开展各种对外交流培养和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1992年12月11日,以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哈里•哈根为首的中美国际关系研究委员会代表团一行三人到校访问,郑杭生副校长会见了客人,国际政治系的部分学者与客人进行了座谈。1994年4月1日,俄罗斯科学院历史学博士克雷辛先生到校与欧洲东亚研究所、国际政治系、国际经济系的部分师生座谈俄罗斯政治经济形势。1999年4月21日,学校聘请俄罗斯外交学院副院长叶•巴扎诺夫教授为东欧中亚研究所客座教授。
外交学学科发展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50年成立的外交系及其下设的中国对外政策教研室。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虽然离校,但是与外交工作相关的各类活动仍然有条不紊地开展,为后期外交学学科的建设做了充足的积累。1997年原国际政治系恢复重建外交学专业并成立外交学教研室。1998年6月,经评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同意备案中国人民大学自行审批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其中包括外交学在内共有7个学科、专业,并于199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同年10月19日,郑英良副校长主持召开1999—2000学年第3次校长办公会,会议同意向国家教育部申报外交学等新增本科专业。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组建国际关系学院,在原国际政治系外交学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成立新的外交学专业。
截止21世纪前夕,学校针对外交学学科相关的学术交流、外事活动给予了高度重视,对外交学的学科建设也展示出充分的关注,这为2000年以后外交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