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起步非常早,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建立和发展基本同步。1950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建校之初,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学校根据国家战略需要和学科知识体系,设置了外交系,下设国际法、外交通史、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政策等教研室,同年建立了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由校部直属领导,负责全校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学。1956年5月,学校决定将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和中国革命史教研室合并创办历史系,下设马列主义基础专业和中共党史两个专业。1958年7月,马列主义基础专业从历史系分出来,扩建为马列主义基础系。1960 年 9 月,马列主义基础系更名为马列主义政治学系,下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政治学两个专业。1964年5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研究外国工作的报告》,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改建为国际政治系,成为全国最早开展国际关系教学与研究的三大国际政治系之一。这一时期,国际政治系下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政治学(后改为科学社会主义)、民族解放运动三个教研室。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国际政治系教职员工下放到江西省余江县“五七”干校。直到1972年底, “五七”干校撤销,国际政治系人员返回北京。1973年,国际政治系大部分人员转入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
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和指示下,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原国际政治系教研人员重新回到中国人民大学机构序列,更名为科学社会主义系。在科学社会主义系之下,设立了三个教研室,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教研室、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和民族解放运动教研室。1984年9月,科学社会主义系又更名为国际政治系,并于1985年正式招收第一届本科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教研室和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继续保留;民族解放运动教研室发展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两个教研室,后合并为国际政治教研室。为适应新世纪对于国际问题和政治学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以及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等学科发展的新态势,2000年 4 月,中国人民大学在原国际政治系、东欧中亚研究所及校属欧洲问题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了国际关系学院,在原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学教研室和国际关系教研室合并的基础上组建了新的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系主要负责国际政治专业、国际关系专业和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方向的本科生,以及国际政治专业、国际关系专业、世界经济专业和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国际政治系同时负责学院国际政治基础理论和国际关系史课程的教学,还曾经长期承担全校本科生世界经济与政治公共课以及学院相关通开课程的教学工作。
作为国内国际政治学科的重镇,2002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专业被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特色专业,2010年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2013年被评为北京市人才培养共建项目-专业。以国际政治专业为主干学科之一的政治学一级学科先后在全国第二轮和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获评全国第一,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档,2017年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019年入选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2020年又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际政治系现有专职教师26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超过90%的教师有国外访问或留学经历。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建设团队荣获“北京市级教学团队”“省部级教学团队”称号。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支持的有5人,“长江学者”2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时殷弘、陈岳、李景治、宋新宁、李宝俊入选国务院政府津贴支持,陈岳教授为北京市和国家级教学名师、曾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宋新宁为“让·莫内终身特聘教授”;田野、尹继武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和“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获得者,保建云、田野、尹继武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田野入选北京市理论人才“百人工程”,翟东升获“北京市教学优秀二等奖”,方长平获“胡绳青年学术奖政治学奖”,陈岳、李宝俊为第二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建设首席专家,方长平、田野为第二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建设主要成员。国际政治系学术队伍的总体规模在全国高校国际关系学院的国政系中位居前列。此外,学院还聘请了一些国内外的著名学者担任国际政治系的名誉教授、讲座教授、特聘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