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
1、起步探索阶段(1950—1964年)
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承担着先行探索的任务。政治学理论的教学和研究首先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中国革命史研究两个方面初步发展,而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源研究组成部分的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也开始起步。
1950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建立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由校部直属领导,党委书记、副校长胡锡奎兼任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主任。教研室负责全校各个系科的公共政治理论课,当时被称为 “首席教研室”。 1951年,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开始招收第一批研究生,此后三年连续招收马列主义研究生班。
1950年2月,学校设置了校部直属的中国革命问题研究室。5月,中国革命问题研究室改称中国革命理论教研室。8月,调整为中国历史与中国革命史教研室。1952年6月,中国历史与中国革命史教研室拆分为中国历史教研室和中国革命史教研室。
1956年5月,学校决定将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和中国革命史教研室划归历史系,下设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共党史两个专业,并于同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批四年制本科生,主要进行马列主义基础理论问题的教学活动。
1958年7月,历史系的马列主义基础和中共党史两个专业分别扩建为马列主义基础系和中共党史系,马列主义研究班的马列主义基础分班和革命史分班分别并入两系。1960年9月,马列主义基础系更名为马列主义政治学系,下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政治学两个专业。1961年,中共党史系改名为历史系。
在这一阶段,政治学理论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中国革命问题以及学习借鉴苏联经验开展教研活动,既重视理论探索,又与国家建设需要休戚与共,招收不同学制的研究班、进修班以及工人学习班、干部学习班,为全国高等院校培养政治理论师资,为各条战线培养理论干部,为党和政府输送了大批急需人才。虽然诸多研究方向尚没有统一在单一的学科名目下,但研究成果的积累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形成了学科门类的规模效应和学科建制的实际效果。
2、曲折调整阶段(1964—1978年)
国际风云的持续变幻和国家发展的急迫需求深刻地影响着学术机构和教学研究的调整,对于政治学理论这一与国际国内大势相呼应的学科更是如此。经过起步探索阶段的积累,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理论专业在各个研究方向拥有了雄厚的师资力量和高水平的教研成果,此后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布局和重点,即使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也不断发展、曲折前行。
1964年5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国际问题研究的决定》,经教育部批准,政治学系改建为国际政治系, 下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政治学(后改为科学社会主义)、民族解放运动三个教研室,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同一时期,中共党史系围绕近现代历史开展近现代政治思想的研究。
在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政治学理论专业与中国人民大学一道,屡遭磨难而薪火犹存。1970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停办,国际政治系和中共党史系教职工与全校教职工一起下放至江西余江“五七干校”。1972年底,因中国人民大学停办,“五七干校”撤销,国际政治系和中共党史系教职工返回北京后分配至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继续坚持教学研究活动。
在这一阶段,政治学理论围绕着中国社会主义问题、国际问题和中国革命问题开展理论探索和历史研究,作为国际问题研究基础的比较政治学逐渐起步,西方政治思想、中国政治思想都取得了一定发展。尽管条件艰苦、人员分散,但政治学理论研究的曲折调整从未止步。
3、成熟壮大阶段(1978—2000年)
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复校,国际政治系和中共党史系复建。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政治学理论专业的教学和研究获得了发展的良好条件,一系列布局和调整使得学科建设、课程体系、专业设置、学位授予等方面日趋成熟,教学和科研活动硕果累累。
机构调整方面,复建后的国际政治系更名为科学社会主义系,包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科学社会主义、民族解放运动三个教研室。1984年9月,科学社会主义系更名为国际政治系,随后,分别建立的西方政治思想史教研室和政治学教研室合并为政治学教研室。与此同时,复建后的中共党史系招收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专业研究生。
专业设置方面,1983年,政治学理论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授权;1986年,政治学理论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权;1995年,中共党史系中外政治思想专业变更为政治学理论专业。
在这一阶段,政治学理论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复建初期,在恢复和“补课”的大背景下,众多老一代学者编撰出版了一批经典教材,为学科体系的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之后,随着教学体系的发展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政治学理论专业的体系化和科学化迅猛推进,人才培养体制逐渐健全,各个研究方向全面展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者和各行业人才。与此同时,与国外学界的交流学习日益紧密,研究内容更为多元化、视野愈加开阔。诸多研究成果既在学术界赢得了认可与声望,又发挥了巨大的资政效果和实际影响。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积累与探索为人大政治学理论专业的学科特色和专业优势奠定了深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