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党团学新闻
人民日报评论员李拯作客我院“名家论道”系列讲座
来源:人大国关

2018年6月14日晚19时,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团委主办的“名家论道”系列讲座在明德国际楼408报告厅顺利举行。人民日报评论员、《中国的改革哲学》一书作者李拯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改革40年,寻找中国的改革哲学》的精彩报告。学院院长杨光斌教授担任本次讲座的点评嘉宾,讲座由学院政治学系讲师黄晨博士主持。

图片1.png

讲座伊始,李拯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有着自己的模式。中国的模式是一种渐进主义。渐进主义带来的新制度体系和旧的制度会并存,在一个严密的制度体系中造成了一种混合的现实。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各个阶段、各个领域,都可以看见一个包容性形态的存在,它兼具新旧两种特点,甚至将两种相反相成的元素融于一体。

图片2.png

李拯认为,中国经济改革呈现出一种全方位的能力。包容与渐进更能体现中国改革的深层特征。在此基础上李拯价格双轨制为例,指出价格双轨制虽然存在诸多弊端,但它的确促进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李拯提出了中国的“时、度、效”改革哲学。他指出,“时”就是时机和顺序;“度”就是力度和节奏;“效”就是成效和效果。中国的增量改革是渐进性的,不追求用一种创世纪的办法,跳跃过去;不追求一步达到最优,而是慢慢趋近最优。

李拯讲述了他对费孝通总结的三种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解,并提出了中国改革的空间包容。他指出,空间的包容形成了一种特点,就是各个地方形成差异化模式,然后再互补互建。

图片3.png

李拯指出,对先发国家来说,迈入现代文明是一个“从01”、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而对后发国家来说,发展目标不需要再“从01”进行创造,很多时候只是一个“从1N”的扩散过程。他认为,要发挥长处,也要避免短处,我们改革的逻辑就是能否在01之间找到一种混合状态。

最后,杨光斌教授对讲座做了点评。杨光斌教授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八个字,即“坚持方向,混合至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一种民生导向的混合价值观。中国的改革既要参考前人的思想,又要观察现实,我们的思想资源不仅仅来自于前人,还有现实的方案经验。杨光斌教授认为这场讲座和《中国的改革哲学》以中庸之道和包容思维为支点来讲好中国改革故事,提供了一个有竞争力的解释框架。

图片4.png

讲座吸引了来自学校各个学院的师生参与,现场气氛热烈。李拯还向提问的老师和同学赠送了《中国的改革哲学》一书。

分享到:

上一篇:我院领导亲切慰问2018级新生 下一篇:“青年人要立大志、做大事”团学骨干演讲比赛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