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教育背景:
1994-1998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国际政治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
1998-2001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
2001-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04年7月-2007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讲师。
2007年7月—2015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副教授。
2009年9月-2010年9月,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访问学者。
2015年7月—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
研究方向:
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
荣誉奖励:
第十四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7)
第十八届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2014))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013)
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2013)
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
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优秀奖(2012)
第十一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2008)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2006)
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5)
讲授课程:
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本科生)
国际合作与制度(本科生)
国际关系的制度分析方法(研究生)
代表性科研成果:
著作
《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的制度设计:一种比较制度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独著。
《国际政治学学科地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主编。
《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合著。
《国家的选择——国际制度、国内政治与国家自主性》,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独著。
《无政府状态下的合作》(译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10年版,合译。
《国际关系中的制度选择:一种交易成本的视角》,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独著。
期刊论文
“WTO, Credible Commitments, and China’s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Studies, Vol.5, No.2, 2017.
“国际贸易、初始威权类型与民主转型”,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7年第5期。
“国际石油贸易扩张与选举式威权政体的巩固” (第二作者),载《外交评论》2016年第4期。
“国际贸易、要素禀赋与政体类型的变迁——一个基于阶级均势的分析框架” 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年第2期。
“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的进展与问题”,载《国际政治研究》2016年第1期。
“双边投资协定中争端解决机制的形式选择” (第二作者), 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3期,第二作者。
“国际合作的法律化与金融制裁的有效性:解释伊朗核问题的演变” (第二作者),《当代亚太》2015年第1期,第二作者。
“国际贸易对泰国政治参与的影响”(第三作者),载《国际政治科学》2015年第2期。
“国际制度、可信承诺与国家治理:一项分析框架”,载《比较政治评论》2014年第2辑。
“国际政策扩散与国内制度转换——劳资集体谈判的中国路径”,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7期。
“贸易自由化、国内否决者与国际贸易体系的法律化——美国贸易政治的国际逻辑”,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6期。
“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国际制度与国内政治:进展与问题”,载《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2期。
“西方政治学在中国:近30年来学术翻译的发展与评析” (第三作者),载《政治学研究》2013年第2期。
“探寻国家自主性的微观基础——理性选择视角下的概念反思与重构”,载《欧洲研究》2013年第1期。
“东亚峰会扩容与区域合作机制的演化”,载《国际观察》2012年第2期。
“国家自主性、中央银行独立性与国际货币合作——德国国际货币政策选择的政治逻辑”,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1期。
“国际制度、预算软约束与承诺可信性——中国加入WTO与国有企业改革的政治逻辑”,载 《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1期。
“国际制度对国内政治的影响机制”,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1期。
“国际劳工标准与中国劳动治理——一种政治经济学分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5期。
“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制度选择”(第二作者),载《国际政治科学》2009年第3期。
“Popular Support for Economic Internationalism in Mainland China: A Six-Cities Public Opinion Survey” (with Chunlong Lu),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29, No.4, 2008.
“对外经济政策分析的国家主义视角:缘起与流变”,载《外交评论》2008年第5期。
“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制度形式选择——基于APEC和CAFTA的比较分析”,载《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9期。
“对外经济政策的政治学——社会联盟理论解析”,载《国际政治科学》2008年第2期。
“国际制度与国家自主性”,载《国际观察》2008年第2期。
“中国城市居民对经济国际主义的支持:强度与来源”(第二作者),《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9期。
“制度分析的层次问题与国际制度研究”,载《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5期。
“上海合作组织的制度形式选择”(第二作者),载《国际政治研究》2007年第2期。
“关于国家间交易成本概念的一个思辨”,载《欧洲研究》2006年第1期。
“问题探究、社会科学解释与知识增长”,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9期 。
“国际制度的形式选择:一个基于国家间交易成本的模型”,载《经济研究》2005年第7期。
“国际制度研究:从旧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载《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3期 。
“作为治理结构的正式国际组织”,载《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期 。
“国际协议自我实施的机理分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12期 。
“交易成本经济学之于国际关系研究:文献回溯与评估”,载《欧洲研究》2004年第6期。
“全球治理中的制度供给”,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10期。
“交易费用理论视野下的国际制度需求分析”,载《欧洲》2002年第1期。
“交易费用:解读国家间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1期。
“寻租理论:国际关系的一种研究范式”,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12期。
“关于国际政治经济中不确定性的理论探讨”,载《国际论坛》2000年第4期。
代表性科研项目:
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明德青年学者计划“国内政治制度与国际规范的扩散”,项目主持人。
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国际合作机制和维护国家自主性的关系研究”,项目主持人。
200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参与国际合作的制度形式研究”,项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