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党团学新闻
首轮“中国人民大学-耶鲁大学人工智能、新兴科技和中美关系学生对话”成功举办
来源:人大国关

2023年4月7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耶鲁大学人工智能、新兴科技和中美关系学生对话首轮活动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成功举办本次对话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学院和国际安全项目共同支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哲学院、历史学院和法学院的14名学生参加对话,8名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中方线下会场设置在明德国际楼408会议室。来自耶鲁大学全球事务、公共政策、工商管理、经济学、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法学院等专业和项目的18名学生参加对话,以及来自杰克逊全球事务学院国际安全项目、施密特人工智能新兴科技项目、全球领导力中心,大战略项目法学院蔡中曾中国中心,和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等部门的10名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首轮对话聚焦人工智能(AI)等新兴科技造成的战略影响,并关注AI发展带来的重要机遇和风险。本次对话由耶鲁大学杰克逊全球事务学院国际安全项目和施密特人工智能与新兴科技项目执行主任泰德·维滕斯坦(Ted Wittenstein)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讲师吴迪共同主持。

(维滕斯坦)

吴迪


学生对话环节开始前,双方教师代表发表欢迎辞。耶鲁大学历史和全球事务艾利胡讲席教授、国际安全项目主任文安立(Arne Wetsad),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国际安全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李晨,以及耶鲁大学施密特人工智能与新兴科技项目执行主任泰德·维滕斯坦依次致辞。随后,双方与会学生逐一进行自我介绍。

文安立致辞

李晨致辞


在学生对话环节,方各三名学生代表交替进行主题发言。中国人民大学三位发言学生分别来自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博士专业哲学院政治、经济和哲学本科专业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人大-伦敦国王学院双硕士项目来自耶鲁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全球事务专业,以及经济、统计和数据科学专业三位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进行主题发言。双方学生在发言中探讨了AI技术的可控性和可信任性、中美在AI研发及应用领域的竞合关系、AI军事应用的道德规范和国际准则、尖端芯片研发生产国际竞争、AI和网络技术对国际安全治理的挑战,以及AI等新兴科技相关的军备控制等问题。

在教师点评环节,美方和中方各二名教师代表交替进行回应耶鲁大学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计算机科学教授布莱恩·斯卡瑟拉蒂(Brian Scassellati),中国人民大学高瓴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孙浩,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教授吴日强,以及耶鲁大学罗伯特·洛维特军事和海军史讲教授、大战略项目创始主任约翰·加迪斯(John Gaddis)依次发表评论。

(斯卡瑟拉蒂点评

(孙浩点评

(吴日强点评

(加迪斯点评

在讨论环节,两位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和耶鲁大学工商管理项目的硕士生分别发言,就中美在AI技术研发应用和半导体产业链等领域管控分歧、推进合作前景展开进一步探讨。


参会学生感想

王丽(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2021博士生):从工业革命以来,技术无时无刻不作用于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人工智能(AI)尤其是生成式AI的影响更将是颠覆性的。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各有优劣,但在安全泛化造就的氛围下,两国很难在经济互补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政治合作。然而,在对话中被频繁提及的关键词是“合作”,这表明着双方都意识到,AI带来的危与机应该由全世界共同面对,各个国家难以独善其身

霍姝颖(哲学院政治经济和哲学专业2021本科生):非常感谢学院和耶鲁大学为我们创造了这次宝贵的跨国家、跨领域、跨文化的交流机会。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将在人类生活的每个领域引起深刻的变革,也给当下的我们带来了巨大机遇和挑战。在准备发言、双方对话和会后复盘的过程中,我学习到了更多人工智能这个对我而言相对陌生的领域的知识,也对中美关系中的复杂因素有了更多思考,更在学习探讨人类共同面对的治理难题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己作为新一代青年应该承担的责任。在战略领域,人工智能的军事研发与应用给全人类的安全和福祉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其学习和决策的逻辑尚不能完全被人类理解和掌握,由此所致的责任鸿沟(responsibility gap)加之AI的易扩散性,使得AI赋能武器十分危险。包括安全问题在内的关于人工智能应用与发展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团结应对,负责任地制定出人工智能应用的国际规范与道德准则。在和耶鲁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我更加立体地认识到了双方关切与自身定位的不同,也认识到了开放对话、深入交流的重要性。同时,耶鲁的同学们在课堂之外也能就自己关注问题积极展开实践,用自己的力量做出改变,这对我来说非常值得学习。通过这次对话,我更加认识到自己应当努力学习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我们也需要努力赶上AI飞速发展迭代的脚步,努力学习、理解AI,以合力应对未来的风险与挑战。

崔元睿(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人大-伦敦国王学院双硕士项目2022):首轮人大-耶鲁人工智能、新兴科技和中美关系学生对话顺利进行,作为参与前期准备工作的学生助理,以及对话中作主题发言的中方学生代表,我深感欣喜与荣幸。我结合自己一年前在智库实习时协助中美AI军备控制二轨对话工作的观察和经历,AI赋能的网络防御情景(scenario)为例,探讨了新技术两用性质对国际战略稳定的构成的挑战,以及美苏(俄)军控谈判缘起的历史教益。我特别注意到,有相关工作经验的美方学生代表也关注AI和网络领域新涌现的安全风险,并呼吁中美协作寻求解决之道。尽管两校学生的学术训练和从业背景各异,但双方拥有相同的关怀和关切、相近的主张和建议,为后续交流深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最后,再次感谢双方学校领导老师们的倾力支持和倾情鼓励。有良师益友襄助,我对之后的对话充满期待。

王秀珊(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2019级本科生):很荣幸能参与人大-耶鲁人工智能、新兴科技和中美关系学生对话。过去两周里,双方反复优化议程、不断扩充对话人员、共同精心打磨发言稿,显然双方都高度重视这次对话,这让我感到紧张又激动不过,对话的目的可能主要是看看对方的年轻学生是怎样的、在想什么,双方都没有声明官方立场、达成协议的使命,这意味着我们在适度准备的基础上也无需太过拘谨。第一场对话进展顺利,双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展现出良好的对话意愿和友善的态度。认真学习了代表们的发言之后,我在最后一个环节分享了自己的展望考虑到双方发言代表都提到,中美在AI领域“潜在的合作利好”与“合作的可能性”之间存在差距,我非常期待在一二场对话之间的分组会议和第二对话中,听到对这一差距的具体回应,比如决策者如何在合作利好和安全隐患中取舍是否应该、有多大可能令合作发展超越安全化的语境产业如何在安全压力中推进合作,如何避免将安全化当作商业竞争的工具聚在这里的人们——来自AI及政生等不同背景——又能做什么呢?

刘炯楠高瓴人工智能学院2021级博士生 首次参与我校与耶鲁大学联合举办的关于人工智能、新兴科技以及中美关系的学术对话活动,我感到受益匪浅。相比于身边人工智能专业同学们关注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本身和内部的实现细节,来自两校国际关系、历史研究等方向的同学更关注应用这些新兴技术可能带来的收益与风险,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视角。同学们在对话会上提出的关于AI可控性、可信任性以及将AI应用于政策制定等方面的想法都很新颖,对我们做技术的同学今后做科研也会有一定启发。与此同时,如何在技术层面解决将AI运用到现实中可能引发的问题需要技术科研人员和政策制定者深度合作,平衡AI的受益与风险后携手开展,因此这样的跨学科交流非常有价值。如何促进世界各国在人工智能发展中保持良好合作模式是我们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会上两校资深专家和几位发言同学关于这方面的讨论也十分精彩。我了解到这个项目将会是一个持续性的活动,很希望下一步可以加入一些关于落地实现方面的讨论,在提出现存问题之后,大家可以试着更进一步提出初步解决方案,进而展开研讨。

高正扬(国际关系学院历史-政治实验班2021本科生2022年以来,以AI绘画和ChatGPT为代表的技术突破在全球引发了对人工智能的新一波关注热潮;此次对话活动的举行可谓适逢其时,我很高兴有幸参与其中,聆听学习两校师生围绕如何发展安全、道德、可信赖的AI系统提出的不同见解。在对话中,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细节:自我介绍环节,当我表示自己因科幻创作与AI结缘后,耶鲁方面一位热情的同学回应称愿与我就科幻艺术展开进一步交流。宏观的双边关系在那一刻投射为个体间具体可感的善意。我也期待着后续与耶鲁师生就AIGC(AI生成内容)发展、AI全球治理框架等更多方面进行探讨,以真诚的沟通促进更广泛的互信与合作。

高千琳(国际关系学院历史-政治实验班2022本科生)这是我首次参加学术性的国际交流活动,有紧张、有压力,也有远超前两者的收获。在一个充满挑战与不确定的时代,我们不仅需要了解我们自己在想什么、做什么,更需要了解别人在想什么、做什么。而本次交流无疑达到了这个目的。对话双方有共同的关切,也有不同的重点中美学生都高度关注人工智能的安全和负责任的使用问题,美方学生强调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中方学生谈到了人工智能军事应用对国际战略稳定的影响。此外,我们都希望中美合作,共同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达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但是,我希望我们这一代出生在后冷战时期的年轻人能够消除相互的偏见,在信任中携手共进,为了人类共同的未来。

分享到:

上一篇:[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稳步推进 下一篇:耶鲁大学文安立教授访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