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大国关
2018年1月1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秩序理论工作坊”举办的第一期活动——“一统与多统:基于中国问题的秩序原理探讨”学术研讨会在明德国际楼928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会议采用硕博士研究生主讲,老师评议为主的方式,并邀请到清华大学政治学系谈火生副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牛彤副教授,国际关系学院任锋副教授担任评议人。
会议伊始,牛彤老师表达了对举办此次会议的欣喜和期望,她指出,学问精进的渠道主要涵括比较、切磋及其二者在更高境界上的统一。将异质性的事物置于一个共同的框架下思考和对勘,并通过研讨会的方式众策群力、相互批判和相互精进,然后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来阐释理论并激发新的知识体验,这样的治学之道不亦悦乎?我院成立学术工作坊的计划是在建设“双一流”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旨在通过创新学术活动形式、搭建多元化学术平台切实改善国关学院学术研究的整体氛围,推动中国政治学理论创新能力的提高。最后,牛彤预祝本次研讨会顺利举办。
会议开始,作为首位发言者,人大国关学院任锋老师以《一统还是多统?—钱穆问题与秩序原理探讨的比较视野》为题,阐述作为工作坊主题的秩序理论对于反思西方社会科学理论解读中国政治秩序传统之窠臼,理解秩序之时代特征和文明内涵具有重大意义。任锋指出,我们要充分激活中国传统的思想史和制度史资源,将其与当代中国政治现实与政治学理论结合起来,以更宏大的历史纵深和理论视野来理解中国几千年来政治秩序构造的经验和变迁逻辑,并提出新的理论来回应当代中国政治的沿革脉络及其现状。本次讨论会以钱宾四先生在《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所提出的一统与多统的问题作为切入点,通过对中西政治在“一统”之制度与精神方面的异同表现进行梳理总结,着力思考促成一统之中国背后的内在机制以及相应的秩序构造逻辑。
谈火生老师对秩序理论工作坊的整体布局以及学术抱负表示赞同。谈火生指出,近代以来我们接受了一整套西方学术话语,但对自身文明传统的认识不足,文化自信严重缺失,十分有必要借助传统的制度和思想资源充实和发展当前的政治理解。同时谈老师指出,我们需要回归传统,但我们不能沉湎于其中,要看到我们和西方世界已经不可分离,我们的思考和话语方式已经西方化,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也也要吸收西方自身的思想资源和思考,将二者结合起来。
大一统作为一根本性的秩序建构不仅可考于中国的传统典籍之中,亦是当下世界中不同文明体系所共同深思的政治建构话语。本次研讨会首先以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对统一问题的剖析诠释作为切入点,以西方经验的视角来观照中国大一统秩序的形成及流变。
博士研究生胡云以《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霸权迭兴与儒法国家的形成》为题进行发言。胡云以赵鼎新《The Confucian-legalist state : a new theory of Chinese history》、《东周战争与儒法国家的诞生》等文本为核心,详细阐述了赵鼎新以制度创制和文明延续的层面以及从儒法国家、国家精神等不同视角来构建中国大一统的历史根源和生成逻辑,刻画了儒法国家形成中的两条路径:霸性战争—工具理性—秩序建立的法家功用以及内向性冲突—道德理性—国家统治的儒家功用,并对当代社会科学理论在宏观结构关照下对大一统秩序的理解作了简单介绍,主要包括查尔斯·梯利、福山、迈克尔·曼等著名西方学者在诸如战争与国家、行政组织的非人格化以及国家与社会之关系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牛彤指出,胡云的报告反映其已经具备跳出西方制度思维的学术意识。中国的大一统是具有其独特性的,在中国传统政治当中,意识形态权力和政治权力是紧密结合的,同时社会结构、制度和统治权力也是完美衔接的,而以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从本质上讲是断裂的,不能简单套用“战争制造国家”这样的社会科学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统一。
除了基于中西学术比较视野下的大一统之政治建构,一统和多统作为中华古典文明传统中的政治概念,必须要回归中国自身的文化语境和制度结构背景去体悟。因此接下来的发言主要从历史学、哲学等跨学科的视域来审视中国的大一统与天下观的内在制度逻辑和文化勾连。
硕士研究生王瑞环和马猛猛分别以《跳出”王朝循环律”:寻找帝国政治波动的中轴》和《普天之下,王土几何—葛剑雄论中国历史的统一与分裂》为题进行发言。王瑞环的文章主要围绕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的论证思路对中国大一统过程中的官僚政治特性、蕴含于其中的政教关系以及“统”与“通”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阐明,力图探寻中国历史治乱循环中社会制度变迁的中轴,并思考在数次重大社会政治变迁中,大一统的秩序仍然始终能够不断回归并成为中国历史之常态的制度逻辑与文化因素。马猛猛以葛剑雄《统一与分裂 中国历史的启示》为核心文本阐述了中国统一与分裂理论的时代话语背景、核心论题及其对当代的启示思考,然后通过对钱穆与葛剑雄二人在统一问题上思想之比较对勘来追索中国传统政制之优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超越时代话语的局限,重新思考失落的中国政治传统所留下的珍宝。谈火生认为二人以不同的层次讨论了统的问题,我们一方面要看到葛剑雄以及阎步克教授的时代和学术背景,理解他们的现实关怀和理论指向,另一方面要从中剖析中国大一统现象背后的历史标准和制度特征。
博士研究生董天美以《秩序理论的三重复合——兼论天下体系的逻辑进路》为题,根据赵汀阳《天下体系》、《惠此中国》和《天下的当代性》等著作的观点详尽论述了赵汀阳天下观的生成路径和政治意蕴,并进一步从治道和政道的视角来探讨天下体系的伦理和政治秩序,最后扩展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秩序的体悟和反思。任锋老师认为赵汀阳所提出的天下体系颇有洞见,值得认真研究,只是按照牟宗三所讲的政道与治道的严格区分,那么天下就不仅仅是一个治道的概念而是涉及到根本性秩序的整全表达,这一点需要注意。牛彤老师认为,天下观的提出是对西方民族国家观的回应,中国拥有与西方完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意识,这种基于天下意识的家国天下同构主要源于自西周发轫的封建宗法制度。因此在这一制度背景的影响下中国的天下体系逐渐生成及流变为一个曼延式的、中心—边缘结构的一种秩序建构。
最后,本次研讨会的议题重新回到钱穆,硕士研究生沈蜜以《由“道”及“统”:钱穆“一统”论述探析》为题论述了钱穆先生对于道统、政统、治统、学统等不同层次和内容的统的辨析和阐扬。沈蜜主要从“定于一”的角度来论述中国自古以来的两种一统:封建的一统和郡县的一统,并从“定于久”的视角来理解中国古代的意识形态对大一统的作用和影响,然后详尽分析了钱穆先生论著中创业与垂统的关系。牛彤老师在评议中指出,沈蜜同学主要从两个维度来理解中国大一统的接续问题。苏力在其《大国宪制》主要从文明形态和需要的视角下来看待中国的统一,一方面一统的观念具有自我强化的特征,同时制度的路径依赖和惯性也为道统延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古代的统是一个包含众多层次的概念体系,支撑该体系的社会阶层——士大夫阶层和政治权力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使得不同层次和维度上的统的问题显得更为复杂和深邃。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概念背后的深刻意涵进行更为清楚的辨析和阐释。
本次研讨会为在座师生理解和思考中国传统的秩序原理和当代价值提供了大量引人深思的思想论题,激发了大家进一步研读论著和发表创见的热情和动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外,本次会议所申发出来的关于中国秩序中的宪制、公共、中西文明比较等理论课题为下学期的工作坊学术活动提供了新的理路和镜鉴。
上一篇:学术工作坊 | 国际安全与战略工作坊成功举办“大国竞争与战略研究”讨论会 下一篇:双周论坛 | 马得勇教授主讲“政治传播中的框架理论及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