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党团学新闻
二十世纪中国军事史与战争史座谈成功举办
来源:人大国关

2019年3月29日,剑桥大学汉学教授,《剑桥现代战争史》主编方德万(Hans van de Ven)应邀访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并与中国军事历史学家就二十世纪中国军事史与战争史研究进行座谈,活动由李晨老师主持。

image.png

方德万教授结合其新著《战争中的中国》(China at war),发表了关于战争史研究问题的见解。方德万教授以三个问题开启了本次讨论:(1)如何界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始和结束时间;(2)如何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目标、价值与内容;(3)我们如何以更多元的视角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战?

关于第一个问题,方德万教授提出了与历史学界传统划分不同的看法。一般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为1939-1945年。而方德万教授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划定为1937-1952年。之所以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时间延长至1952年,是因为自1945年至1952年这段时间内,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并没有得到缓和。在东南亚、东北亚以及欧洲等地区,武装冲突不仅延续了下来,甚至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升级。到1952年,朝鲜战争形成“僵局”,美国重新到投入西欧和东亚事务中,世界范围内大规模武装冲突逐渐退潮。

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止时间的重新划分,涉及到如何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目标、价值和内容。方德万教授指出,欧洲以外其他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构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很重要的一部分。对于很多亚非拉国家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不仅仅是抗击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更重要的是反抗传统的帝国主义势力,实现民族解放,建立新的国家和社会制度。从世界范围的来看,与轴心国的战争给固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叙事,而亚非拉国家对英国、法国以及荷兰等传统殖民帝国的反抗也是不可忽视的历史叙事。方德万教授提到,在其新著中,他试图以中国为案例,将两种叙事整合进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

最后,方德万教授谈到,以往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研究局限于战争史和军事史,对于二战期间的社会、文化以及思想观念领域的变革则少有涉猎。例如,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对中国持久战观念的影响非常值得关注。他还在 “战场以外的战时中国”一文中,试图从钱穆、雷海宗等学者的思想入手,试图从思想史的角度解读抗日战争。

image.png

参会专家学者对方德万教授的发言和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抗战史研究专家余戈研究员认为,研究滇缅战场时,应该准确把握史迪威的影响。史迪威在缅甸保卫战的战略谋划中存在失误,但在驻印军整训和反攻阶段发挥的积极作用应得到认可,包括专业化和有针对性的系统训练,以及多管齐下,改变驻印军的作战理念。

李晨老师从史料利用和研究方法的角度讨论了当代军事史研究的可操作性,强调了战争年代的历史经验对建国后军事战略调整和国防建设的影响,并提出当代军事历史研究和冷战军事史,尤其是美苏军事史对接的问题。

海军史专家张炜研究员和军事史专家徐纬地教授认为,二战史的分期并无调整的必要,应该保持对战争本身和战争对战后形势影响的区分。张炜研究员介绍了新中国第一任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对中国海军发展的贡献,包括建立兵力结构立体化的海军,以及在朝鲜战争影响下,推动海军装备现代化,并对近海防御战略作出初步思考和规划。徐纬地教授认为,当代军事史的研究需要和装备发展史研究结合,可以获得更大的研究空间和突破。

 


分享到:

上一篇:我院高端智库成果斐然 杨光斌等三位教授荣获学校表彰 下一篇: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员大会隆重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