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大国关
2018年10月1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东与非洲研究中心(CMEAS)、中以学术交流促进协会(SIGNAL)以及世界犹太人大会 ( WJC )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美以三边学者对话机制论坛“命运共同体中的世界治理:竞争与合作愿景”在北京燕山大酒店沁梅厅成功举办。来自中以学术交流促进协会、世界犹太人大会、以色列巴伊兰大学、海法大学、赫兹利亚跨学科研究中心、中国国务院侨办、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北京语言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学者就“中美战略错觉”、“以色列——中东的第三国”、“新时代中美全球治理的路径”、“以色列作为三边合作伙伴”四个议题展开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中东与非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崔守军副教授主持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光斌教授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在过去的一年里,中美关系迎来了全新的挑战,而以色列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在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即将访问以色列之际,中美两国能否通过以色列来加强沟通交流,很值得想象和期待。
中以学术交流促进协会创办人兼执行董事魏凯丽(Carice Witte)女士在致辞中表示,在过去的一年中,中美关系迎来了全新的挑战,这同样也为世界各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当今世界局势中,以色列作为一个与中美两国关系均有所改善的国家,其独特地位促使中国、以色列和美国的专家进行三方对话。
世界犹太人大会-美国及北美分会执行董事贝蒂·艾伦伯格(Betty Ehrenberg)女士表示,世界犹太人大会是一个代表全球100个国家和地区的犹太社区和机构的国际性组织,旨在倡导其针对政府、议会、国际组织以及其他信仰的代表其自身利益的主张,中华民族与犹太民族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与友谊,中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的全球性大国,建立中美以三边对话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以色列驻华大使馆外交使团副团长乔纳森·扎德卡(Jonathan Zadka)在致辞中表示,以色列是具有重要影响的中东国家,其不断提高的经济、科技和战略地位对中国而言一直很重要;2017内塔尼亚胡总理与中国领导人建立的“中以全面创新伙伴关系”是双边关系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相信中美以三边论坛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发挥以色列在沟通中美关系中的重要作用。
中以学术交流促进协会创办人兼执行董事魏凯丽女士主持“中美战略错觉:中美之间的相互误解”议题的讨论。世界犹太人大会-美国及北美分会执行董事贝蒂·艾伦伯格女士提出,中以两国同为世界古老文明,交往历史悠久,目前已经在农业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技术交流,认为中以合作有着良好的民意基础。
巴伊兰大学Begin-Sadat战略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雅科夫·阿米卓尔(Yaacov Amidror)将军在发言中表示,现阶段中美两国确实存在认知偏差和互信度较差的事实,以美同盟事关以色列生存问题,他呼吁中国在中东地区在重视与阿拉伯国家发展关系的同时,应注重更审慎地发挥自身作为大国的国际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务院参事时殷弘教授通过回顾近十年来中美经贸往来的历史以及中国的发展策略,指出当前中国崛起面临的国际形势和外交关系都更加复杂,一方面,中国在未来战略的规划上需要谨慎布局,妥善处理日益复杂的国际关系;另一方面,中国仍然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中国作为全球性大国的建设性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光斌教授梳理了1979年以来中美关系的两次大调整,第二次便是近期中美贸易战后两国关系逐步滑向“新冷战”的趋势。他认为,世界政治结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西方国家对非西方国家的制造业优势也逐渐消失,由此,美国对中国感到深深焦虑。理解中美关系的走向,不但要看中美关系本身,还要放在变革中的世界秩序这一视野下去审视。
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侨务干部学校副校长赵健女士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西方主导的国际关系理论中构建了中国的华语体系,蕴含着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而华人华侨是构建人类命运体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和践行者;近年来,海外侨情发生较大变化,华人华侨数量快速增长,综合素质明显提高,经济科技实力大大增强,社会地位不断提升,参政意识日益增强,社团组织不断壮大,组织程度不断加强,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独特资源。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崔守军副教授主持“以色列——中东的第三国”议题的讨论。“海外共和党人”马克·泽尔(Marc Zell)副主席作为一名共和党人,他认为中国和美国现在是竞争对手。然而,竞争本身并不是坏事,且中美并不需要进行对抗性的竞争。贸易将始终包括竞争,而目前的问题在不久的将来会得到解决。中美应接受建设性的竞争,应该共同努力致力于改善发展中国家的条件。
以色列APCO常务董事罗伊·费德(Roi Feder)先生指出,寻找合作领域对于加强中美双边关系是必要的。如果中国希望与美国建立更好的关系,那么对于中国来说,可行的一条道路就是在国际舞台上向以色列表示明确的支持。他认为中国应该在更广阔的领域上把以色列视为合作伙伴——而不仅仅是技术市场。
以色列制造商协会外贸和国际关系主任丹·卡特里维斯(Dan Catarivas)认为,商业三边合作可以成为以色列,中国和美国加强国家间关系并使各方受益的安全区。三国应该把重点放在他们可以合作的事情上,而不是纠结与各方关系存在的问题。中东地区的稳定无疑是中美都乐见其成的。以色列可以通过分享以色列的能源技术为该地区做出贡献,而中国可以成为拉近美以同阿拉伯世界关系的桥梁。
荷兹利亚跨学科中心国际反恐研究所研究员奥利·戈德伯格(Ori Goldberg)指出以色列可以成为利益的桥梁。它应该向中国学习,成为一个联系、连接的中心,成为中东和全球的枢纽,更多地进行参与。中以之间若在各个领域进行合作并深化彼此的文化认同,未来两国关系将潜力无限。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金灿荣教授认为,经济上,中国是首屈一指的制造业大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拥有经济领域的独立主权;外交上,虽然中美关系遭遇波折,但是中俄关系和中欧关系都处于向好的趋势,周边外交的改善也让中国的主张得到国际认可和支持。他希望以色列可以向美方转达中方的态度——任何国家不要试图用自己的价值体系去影响或改变中国,希望大家一起协商努力,避免让中美关系滑向“新冷战”的对抗状态。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锁劳副教授在题为“中国和以色列的共同利益:反对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发言中表示,近年伊斯兰极端主义事件频发,对中国的地区治理和中东政策都产生了不利影响,在西方国家对中国施加政治偏见和伊斯兰国家反极端主义举步维艰的背景下,以色列是中东地区唯一能够真诚支持中国反极端主义运动的国家。
荷兹利亚跨学科中心国际反恐研究所研究员奥利·戈德伯格主持“新时代中美全球治理的路径”议题的讨论。Gatestone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哈罗德·罗纳(Harold Rhone)认为,了解美国目前立场的需要了解美国总统选举。至于以色列和美国犹太人在美国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大多数美国犹太人不是宗教信徒,他们对以色列的支持更多地涉及民主价值观,且对以色列的支持很大程度来自美国基督教社区。
全球安全分析研究所联合主任贾勒•卢夫特(Gal Luft)作为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并不全面认可全球治理,他谈到,目前全球范围内的金融、投资等领域仍由美元支配,然而人民币正在对美元的主导地位提出挑战,这对于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势必会有所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徐正源副教授发表了题为“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的讲话,她回顾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从观察者和学习者,到改革者和建构者,再到保护者、协调员、创造者加领导者的角色演进,从区域、国家、全球治理的三个层面分析了中国推进“一带一路”中所体现的治理智慧与实力。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崔守军副教授在发言中表示,在国际关系中有三个层面的秩序,即世界秩序、国际秩序和地区秩序。当今世界尚不存在统一的世界秩序,因为尚未存在能够制定一切规则与制度安排的国家。相对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秩序,在地区秩序方面则更具多样性。中东地区的传统秩序面临严峻挑战,以色列作为中东地区的发达国家、创新型国家;中国作为中东国家的重要市场,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有利条件,将在完善中东地区秩序中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东室主任唐志超研究员主持“以色列作为三边合作伙伴”议题的讨论。亚洲时报控股有限公司负责人兼咨询公司Macrostrategy LLC总裁戴维·戈德曼(David P. Goldman)指出以色列和美国是彼此的长期盟友,而中国是以色列的新伙伴,中以双方必须学会相互交往和合作。中国政府处理伊朗问题的方式导致两国出现误解,中国应该澄清其对伊朗的意图并改变其行动。
本雅明·内塔尼亚胡总理前总干事伊莱·格罗纳(Eli Groner)认为世界正面临三大挑战:反恐斗争,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的必要性,以及稳定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在于是否有能力获得技术、连通性和人工智能。以色列在所有这三个因素中均处于优势地位,并且有可能成为世界更大的贡献者。以色列尽管有一定发展,他仍需要促进其进一步发展的合作伙伴。中以美三边合作的一个良好起点将是三方可能共同受益的一个非洲能源项目,当各国合作时,他们更注重合作而非差异。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东室主任唐志超研究员以最近中东地区的热点事件为切入点,从总体上将现当代中东局势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并详细分析了主要中东国家之间的动态关系变化,最后探究了当前局势下中国在该地区的机遇与挑战。
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院长罗林教授以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为切入点,为外国专家学者展示了汉字“回”的深刻含义,认为犹太教、伊斯兰教和景教在中国的和谐共生表明了当代中东问题的另一种机遇与可能。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田文林副研究员指出,中东是世界上战争频率最高的地区,中东要想走上和平与发展道路,必须加强内部团结,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定反对霸权主义。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一带一路”倡议,为中东从衰败走向复兴提供了新出路。
最后,魏凯丽女士和崔守军副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总结,回顾了对话中各位学者的见解与思考,对会中坦诚而富有成效的交流表示了欣赏,强调了中美以三方定期进行对话与释疑的重要性,并对第三届“中美以三边学者对话机制论坛”表达了期待。“中美以三边学者对话机制论坛”作为年度论坛,自2017年11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第一届论坛,第二届业已圆满闭幕。该论坛每年将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共同讨论在日益复杂的国际局势下中美以三边关系中的重大问题。该论坛强调专业性、多元性、创新性和前瞻性,为推动中美以三边关系发展以及中国国际政治研究的学术进步提供开放交流的平台。
文∣张政
图∣王浩
上一篇:美国学者代表团访问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下一篇:我院中外学生赴金风科技二期研发中心参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