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党团学新闻
开学第一课丨国际关系学院开展2023级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
来源:人大国关

开学第一课|国际关系学院开展2023级新生入学教育系列活动

金秋九月,国际关系学院迎来2023级本硕博新生,为帮助新生尽快适应环境,助力新生全面成长,为新生的大学生活乃至人生新阶段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推进“三全育人”格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先锋闯将,国际关系学院于2023年9月4日到9月8日举办新生入学教育系列讲座。

感悟人大国关的精神气质

01学科育人

2023年9月4日上午,国际关系学院于明德法学楼0402教室举行首场入学教育系列讲座,讲座由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教授主讲,讲座主题为“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人民大学政治学”,学院2023级本硕博新生共同参与学习。本次讲座由学院团委书记刘禹希主持。

院长讲座:中国政治发展中的人民大学政治学

杨光斌院长首先对政治学的概念进行了简要介绍,强调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政治大国,中国历史包含了丰富的治国思想和政治学说。他指出,政治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和观念,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国思想和政治学说。他指出,政治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意识形态和观念,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

随后,杨光斌院长回顾了西方政治学早期的发展与演变,并强调政治学首先是作为一种理论存在的,国内事务关系到国家的治理,国际事务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他指出,政治学学科主要包括政治学研究和国际问题研究两大学科领域,政治学研究主要包括政治思想、比较政治学、中国政治等,国际问题研究主要包括国际关系和外交学等。杨光斌院长提到,政府在推动高校学科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国家安全和区域国别研究领域。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的发展与中国政治发展密切相关。杨光斌院长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政治学和法学、新闻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一起被取消了,科学社会主义就是这个时期的政治学,这一时期主要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第二个时期大概是从1980年到2010年,这一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主要是学习和借鉴中发展起来;第三个时期是从2010年左右开始,中国进入了“强起来”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家不但需要发展,还需要安全,政治与经济并重,其中政治安全被视为国家安全的根本。

杨光斌院长指出,政治学是有国家品格的,只有一流的国家才能产生一流的政治学思想,他呼吁中国政治学要建立自主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学院近年来推动的历史政治学和世界政治学正是具有中国自主性的学科性概念。最后,杨光斌院长鼓励新入学的学生在学术世界中大胆探索,创造属于自己的学术天地。

体味党办大学的使命担当

02校史育人

9月5日下午,国际关系学院在明德法学院0101教室举行新生第一节党课。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张晓京以“回到大历史的现场——以校史研究为例谈国关学生应具备的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为题讲授专题党课,学院2023级本硕博新生参与学习。本次党课由国际关系学院党务秘书史小宁主持。

书记讲党课:回到大历史的“现场”——以校史研究为例谈国关学生应具备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张晓京老师首先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切入点,指出回到大历史的现场进行校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她以“回到校史的‘现场’需要什么”为主线,带领同学们回顾了中国人民大学及其前身陕北公学、华北联合大学、华北大学的办学历史,并向同学们介绍开展校史学习研究应具备的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

第一,中国人民大学及其前身的历史研究应被置于党史、国史研究的大背景下开展,从中国近现代历史演进的广阔视角切入进行研究。比如,我校前身陕北公学办学历史就是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因此,在校史学习研究中要深入认识和体会中国人民大学的红色血脉、红色基因。

第二,对于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的研究,要做好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关注党的文献、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各类历史记录、媒体报道、实物等校史研究资源的重要作用。张晓京老师表示,中国人民大学校史的整理编辑工作仍有极大的提升和发展的空间,各位同学也可以结合专业学习,将校史研究学习与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相结合,做好选题定位,深入挖掘校史中蕴藏的学术资源。

第三,要重视学院院史的学习,深入理解院史与校史的密切联系。张晓京老师向同学们深入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科发展的历史,并勉励同学们在把握本学科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感受学科发展与国家发展的深刻联系,涵养家国情怀,树立专业理想。

最后,张晓京老师对各位新同学提出期望。她指出,从“走近”校史到“走进”校史,要打好研究方法的基础,系统掌握掌握相关研究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性;要夯实理论基础,重视基础学科、基础理论的学习,做到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校史学习、专业学习的统筹贯通;要将校史学习、专业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与深入中国改革发展的“现场”,探寻多元文化的国际化体验相结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读书与行路中建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探索大学教育的核心本质

03专业育人

2023年9月5日上午,国际关系学院分别于明德法学楼0102教室和明德法学楼0101教室举行新生入学教育系列讲座——本科与研究生专业导航课。

专业导航课:本科,大学学习是什么?

2023年9月5日上午,国际关系学院于明德法学楼0102教室举行新生入学教育系列讲座——本科专业导航课。本次讲座由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李巍教授主讲,与2023级本科新生共同探讨“大学学习是什么”。本场讲座由学院团委书记刘禹希主持。

讲座中,李巍老师首先指出,学习的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重点,在本科阶段,同学们应该努力学习多元化的知识,习惯老师之间的辩论,提升做出选择的能力,培养自我探索的勇气。

李巍老师还介绍了精英大学老师的特点,强调精英大学的老师负责人类社会基础知识的创新,科研是老师的主业,没有一流的科研就没有一流的教学,精英大学的科研和教学高度相辅相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李巍老师分享了精英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交往能力以及承受压力的能力。

在完善知识体系方面,李巍老师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建议,包括夯实历史功底、学习理论方法、培养语言能力、以及注重观察实践等等,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广博的知识结构,并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李巍老师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更擅长培养未来的领导者和战略家,学生们将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战略性的思维,缜密的思维和分析能力,广博的知识结构,外语优势,外向开朗的气质。他鼓励学生们积极探索未来,迎接各种挑战,成为各个领域的精英和杰出人才。

研究生,研究生学习科研规划导航

2023年9月5日上午,“研究生学习科研规划导航”活动在明德法学楼0101教室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吕杰教授就学业要求、人生规划以及校园生活三个方面的问题与同学们分享经验并展开深入交流。吕杰老师的讲座生动幽默,直击痛点,同学们反响热烈。本次活动由学生科曹司彬老师主持。

首先,吕杰老师强调了制度化学业要求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能够了解自己的培养方案,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与严谨的科研方法。在研究生期间能够做到专心读书,多读一手文献。认真上专业课、掌握专业技能并完成自己的学业论文。

接下来,吕杰老师就人生规划问题向同学们介绍了以后可能的几种就业方向。一是进入研究型大学或专业学术机构成为学者。二是进入政府部门或业界。吕杰老师强调,不论从事何种行业,最重要的是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做自己擅长的事。

最后,吕杰老师和同学们分享了平衡学业与生活的重要性。大学生活不单单只有学业,还能收获友情与爱情。同辈的支持与帮助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价值的。此外,吕杰老师也鼓励大家多参加体育运动,多到外边走一走,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与世界的异域风情。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中,同学们与吕杰老师深入交流自己当前面临的焦虑与困惑。吕杰老师鼓励同学们要敢于探索,拥抱所有的不确定,希望大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汲取红色经典的信仰伟力

04红色育人

9月8日下午国际关系学院在明德主楼930会议室举行新生导航讲座—与你共读《共产党宣言》,讲座由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蒲国良讲授。

经典导读:如何学好《共产党宣言》

蒲老师首先介绍《共产党宣言》是怎样的一本书,他用小和大、薄和厚、浅和深、廉和贵四组对比介绍这本书,并以中共党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来举例分析四组对比关系,同时为更形象和直观介绍这本书,蒲老师还带来了不同时期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同学们在小和大、薄和厚、旧和新中感受着《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和所带来的真理的力量;

随后蒲老师从如何读《共产党宣言》引申到如何读经典著作,他认为读经典著作其实读的是历史、文化、思想和方法,因而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蒲老师建议同学们读书不仅要有兴趣,还要有感悟和质疑,通过读书,达到学习知识、弄清问题、明白道理和启迪智慧;

接着蒲老师介绍阅读《共产党宣言》需要把握其写作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最后蒲老师介绍《共产党宣言》对中国的影响,“一本书影响了一群人,一群人改变了中国命运”,《共产党宣言》为中华民族点燃了新的希望,直接催生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更是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

蒲老师希望同学们将《共产党宣言》作为必读书目之一,用心读、反复读、重点读,通过读《共产党宣言》,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争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先锋闯将。

感受学术殿堂的独特魅力

05学术育人

2023年9月4日下午,“拜登政府对华政策与中美关系”报告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0302教室举行。本次报告会由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团委协办,由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院长周琪教授主讲,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教授主持。

学术讲座:拜登政府对华政策与中美关系

杨光斌教授指出,“拜登政府对华政策与中美关系”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向意义,学界应着力推进关于“拜登政府对华政策”的全面深入认知。

周琪教授从2023年3月中旬发布的两会公告中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切入,指出风高浪急和惊涛骇浪8个字在报告中2次被提及,这是中国领导人对国际局势做出的最严峻的判断,而这种严峻形势从根本上来说是美国造成的。周琪教授指出拜登时期的中美关系一开局就充满了火药味,认为2022年8、9、10三个月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标志着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显出全貌,这些大事分别是2022年8月2日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强行访台、9月2日拜登宣布将维持对中国加征的关税、10月7日美商务部宣布对向中国出口芯片的全面限制措施以及10月12日新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问世。

之后周琪教授从不同维度分析了拜登政府对中国的基本判断和战略定位,她指出拜登政府正在以自己的独特方法,把特朗普的对华强硬政策在总体上推得更远,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拜登政府近两年以来的对华政策的具体实践:以香港、新疆“人权”为名对中国进行前所未有的严厉制裁;维持特朗普对中国产品加征的关税;在台湾政策上频繁触碰“一个中国”的底线;不断加深对华高科技脱钩;组建盟友和伙伴关系网络来共同对抗中国;周琪教授认为这些以上具体政策都显示了一个统一的特征,即价值观外交。

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刁大明老师对讲座进行总结,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同时鼓励大家积极开展有关拜登政府对华政策与中美关系的学术和政策研究。

系列讲座使同学们对学院、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大学生活规划与现阶段的学习大有助益。学院也将继续开展入学教育系列讲座,帮助同学们尽快融入大学生活,助力同学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愿2023级的新生同学们都能志存高远、昂首阔步,整装开启精彩的大学生活!

分享到:

上一篇:俄罗斯科学院当代亚洲和中国研究所代表团访问中国人民大学 下一篇:群“新”璀璨 | 国际关系学院2023级新生大会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