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党团学新闻
学院成功举办“半个世纪的历程:世界变局与国际政治经济学发展”研讨会
来源:人大国关

2019122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比较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承办的“半个世纪的历程:世界变局与国际政治经济学发展”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国际楼408会议室举办。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外交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以及《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亚太》、《外交评论》、《国际安全研究》和《世界政治研究》等学术期刊编辑部的专家学者就“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范式”、“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单元”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议题”三个主题展开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教授在致辞中表示,自2000年中国人民大学组建国际关系学院以来,学院一直重视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发展与建设。多年来,我院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产生了许多科研成果,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为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我院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发展也得到了众多兄弟院校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杨光斌院长强调,学术进步和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在于学术共同体建设,在于研究者之间密切而有效的交流,而这正是此次会议的目标所在。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比较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所长田野教授主持主旨演讲环节。让·莫内终身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宋新宁教授回顾了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是如何起步的。他指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公共政治理论课设计和中国国际政治或国际关系学科建设共同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奠基。一方面,八十年代《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公共政治理论课要求将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整合在一个课程框架中。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国际政治学科建设的展开,中国学者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开始接触七十年代在西方兴起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宋新宁教授认为,译著、国际研讨会及讲习班、本土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对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在中国的发端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正毅教授总结了第一代和第二代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的成就与不足,并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学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经济全球化的不稳定发展揭示了国家并非同质,因此需要重新加强对大问题、大理论的研究,同时思考还原主义的方法是否仍然有效。王正毅教授认为,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发展有四大趋势,分别是美国学派内部的争论,美国学派与英国学派之间的争论,英美学派与其他西方学派的争论,以及西方学派与非西方学派之间的争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张宇燕研究员从基本假定、基本概念、理论框架、研究问题、学科边界、检验方法和价值理念七个部分详述了如何从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来看国际政治经济学,特别结合全球治理问题阐述了全球公共产品、国家集体行动、联盟、纳什均衡、利益攸关等概念的经验含义及其对解释国际关系基本问题的价值。

《国际安全研究》的谭秀英主编主持“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议题的讨论。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李滨教授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特征与当代发展问题,他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聚焦于国际分工体系和国际生产关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分析方法,在当代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和帝国主义新形式两个方面。浙江大学社会学系郦菁副教授详细介绍了沃勒斯坦、阿瑞基和波兰尼三位学者的思想理论及其特点,并指出,上述思想理论对于理解二战之间以及当前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保护运动具有重要意义。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曲博教授集中探讨了开放经济政治学(OEP)的兴起原因、基本范式、扩展和影响、批评和反思,并提出,未来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应当一方面坚持开放经济政治学的学术训练,一方面继承早期的思想传统,将宏观因素重新纳入,将行为革命继续坚持。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任琳副研究员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例介绍了她对国际多边合作机制的设计与改进的思考,她认为,组织权力分配不均可能带来公共产品赤字和制度合法性欠缺两大问题,参考公司治理模型、设立对成员国大会、核心决策圈和行政官僚实施监管的监事会或许是应对治理失灵的办法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夏敏副教授从“为什么经济相互依赖的中美两国无法避免贸易冲突”和“为什么与中国存在密切贸易往来的美国企业利益集团无法有效游说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两个核心问题出发,探讨了利益和观念在对外经济政策制定中的作用,试图弥补开放经济政治学研究过分强调物质利益所带来的缺陷。

 

《世界经济与政治》副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袁正清研究员主持“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单元”议题的讨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勇教授强调,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应当在国家和市场的基础上找回社会,形成“国家—市场—社会”的三维分析框架,他认为这一分析框架可以包容现有各种理论方法和概念,从而拓展既有研究范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田野教授认为,当前产业集聚日益凸显,应当找回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除阶级分化和行业分化外的第三种“分化”,即区域分化。在此基础上,田野教授探讨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同区域的要素禀赋如何塑造该地区选民的投票行为,并以法国、美国、土耳其和泰国的数据作为佐证。《当代亚太》执行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高程研究员表示,传统国际关系研究聚焦于守成国和崛起国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但这已不足以解答当前中国崛起所面临的问题,因此,应当找回宏观结构,以中国经营周边大国关系为例,就是要注重对中国如何与战略竞争大国(美国)、战略协作伙伴(俄罗斯)以及与自己既有竞争又有相似属性新兴市场大国(印度)进行互动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比较国际政治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巍教授指出,国际政治经济学诞生之初对跨国公司的研究近年来逐渐为对外直接投资(FDI)研究所取代,然而当前大国战略竞争的新趋势却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找回超级企业,因为超级企业本身拥有较强的政治权力,或者可以帮助母国获得政治权力,并且掌握许多特殊或垄断性资源,在面临系统性竞争压力时很可能诉诸国家权力寻求保护,从而改变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态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周强助理教授表示,传统的资本和劳动力二分法不足以解释当前的民粹主义运动,因为研究显示政治精英有其独立的思维和独特的利益,需要在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找回政治精英,将政治精英单独列为政治分析的一极,以充分描述他们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

《外交评论》执行主编陈志瑞教授主持“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议题”的讨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保建云教授探讨了当前数字贸易和数字货币的兴起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提出的新挑战,并据此提出了分布学派DSGE模型。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郑宇教授梳理了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发展议题的变化历程,并指出,当前国际发展的政治经济学主要聚焦于国际援助与发展减贫、财富分配和福利制度、产业政策和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未来,中国学者可以进一步探讨中国的发展方式和治理经验是否可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推广。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翟东升教授介绍了国际金融的政治经济学最新进展,他强调,货币与金融体系同样具有再分配效应,全球货币的持续扩张掠夺了外围国家和普通民众的储蓄价值,而金融部门挤压实体部门使中心国家的主导利益集团获取了高收益,但牺牲了中心国家的制造业优势,这两者的共同作用最终蕴含着体系崩塌的必然性。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钟飞腾研究员总结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学近五十年来在研究范式的转变和学科发展的进程方面呈现出的七大特点,并提出了他对未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思考与建议。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黄琪轩副教授围绕技术变迁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常常成对出现并相互龃龉的机制展开分享,如分工还是全能、依附还是自主、制衡还是追随、趋同还是存异、集中还是分散、分权还是集权等,他指出,技术议题中的多样机制与时空、视角、情境的多样性有关,在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分析技术议题或许与其他议题一样,是永无止境的思维游戏。

宋新宁教授对本次会议进行总结。他回顾了国际政治经济学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总结了各位学者的见解和思考,并对国际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的未来发展和共建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学术共同体表达了期待。


分享到:

上一篇:[新华网] 北京海淀: 值守岗位的外籍志愿者 下一篇:中韩高峰论坛首次会议成功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