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党团学新闻
黄嘉树 | 两岸政治“关系”解析——兼析蔡英文“维持现状”说
来源:人大国关

作者简介

 

黄嘉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所所长。

 

内容提要

两岸政治关系包括政治定位、政治对抗、政治合作、政治互信等四个基本面。本文从这“四个基本面”对两岸政治关系的现状加以考察 ,兼带对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女士的“维持现状”主张予以辨析。本人认为,“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现状的一部分,推翻“九二共识”决不是“维持现状”而是挑战现状和破坏现状。“敌对状态未结束”也是两岸关系现状的一部分,对此最好的办法绝非“维持现状”而是“聚同化异”。蔡英文提出“维持现状”是玩了个偷换概念的手法,台湾历次民调中的“维持现状”是指不统不“独”,而蔡却把现状定义成“已独”,所以她要的“维持现状”同台湾多数民意希望的“维持现状”根本就是两码事!两岸当局携手共创和平发展稳定框架,这是两岸关系现状中最灿烂夺目的新篇章;其精神动力绝不是“维持现状”,而恰恰是要“改变现状”,首先是对陈水扁“逢中必反”的激进“台独”路线的“拨乱反正”。七年来一贯反对这些创举的人现在突然要“维护现状”真是绝妙讽刺!

 

 

近些日子,由于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女士提出未来民进党处理两岸关系的原则构想是“维持现状”,引发各方对于何谓两岸关系现状?如何维持现状?是否该维待现状?等问题的高度关注与广泛讨论。也促使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两岸关系的现状涵盖政治、经济、民间往来、文教交流、国际场合等多领域,各领域的情况不仅相同,难以一概而论。但无可置疑的是,对两岸关系的整体风貌和基本走向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两岸政治关系,因此讨论两岸关系的现状,最基础、最重要的就是要说清两岸政治关系的现,这状也是本文将论述的重点。

 

我前年曾发表一篇论文,主张两岸政治关系包括政治定位、政治对抗、政治合作、政治互信四个基本面。而政治对话与谈判则属于建构政治互信的环节之一,也可能是政治合作具体运行方式的一种;对政治妥协亦可如是观。故政治对话、谈判和政治妥协等皆不列入“基本方面”。以下就按照这“四个基本面”的思路,对两岸政治关系的现状加以考察,兼带对“维待现状”的主张予以辩驳。

 

一、“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现状的一部分,

推翻”九二共识” 决不是“维持现状”,

而是挑战现状和破坏现状

 

先说第一个基本面即“政治定位”。所谓“政治定位”,即两岸各自对本方和对方所行使之权力及应享有之权利的法理规定或政策宣示。换成通俗的话讲,即双方如何看待自己以及如何看待对方?

 

目前的现状是,双方都主张自己是”主权独立国家”,在此前提下都只能视对方为本方主张领土范围内的“地区政权”,而不能承认对方也是主权独立国家,否则即为“两国论”。

 

对方“如何待我”又是与本方“如何看待自己”密不可分的。例如,大陆如何看待“ROC(中华民国)”,其前提是台湾方面必须先告诉大陆“ROC是什么”?大陆才可予以回应。

 

如果按照民进党的定位——“台湾是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人口2300 万,地域台彰金马,目前使用的国号为‘中华民国’ ”——那这样的“ROC”其实只是“台独”的“借壳上市”,与中国已经割断联系,大陆自然只能断然否认、彻底排斥。

 

而如果按照马英九的解释——“ROC”乃1912年成立之中国中央政府之延续,其所主张之主权疆域涵盖中国大陆,但目前之实际治理区域仅限于台彰金马(笔者依据马英九历次讲话概括)——则鉴于此表述在主权方面仍旧坚持了台湾与中国大陆的一致性,虽然大陆不同意“ROC”代表全中国的资格,但这方面的争论可以搁置;在此前提下大陆可以默认或以某种变通方式实际承认“ROC”治理台彰金马地区的事实。

 

总之,在“政治定位”问题上,双方首先是都要恪守两点:一是坚持同中国的同一性,二是不视对方为“另一国”。但仅有这两点,还是不具备和平发展的基础,因为内战也可以从这两点中生发出来。所以还需要加一点,即必须有一个“搁置争议”的默契和方法,就是在“谁是中央”、“谁代表中国”等问题上,允许对方待有与己方相悖的主张,并经由双方的合作,逐步创造条件,力争以和平方式解决这方面的争议。

 

为了找到能够兼顾这三点的政治定位表述方式,双方经过多年磨合,最终以“九二共识”构筑成今日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虽然两岸对“九二共识”的内涵也有“不同表述”,但无论是大陆表述的“两岸两会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还是马英九及台湾当局一再重复的“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乃至最近由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表述的“两岸同属一中,但内涵定义有所不同的九二共识”都能清晰反映出来对于上述三点的同意。

 

众所周知,在2008年以前,由于陈水扁当局拒绝承认“九二共识” ,企图推动“两岸一边一国” ,两岸关系曾走至战争边缘。只是在2008年马英九执政后,不仅仅是国民党、而且是经多数民意选出的台湾执政当局,重新回到“九二共识”的轨道,两岸才有了恢复谈判的共同基础,才能共同开创出和平发展的崭新局面。此后七年多来,“九二共识“做为两岸共创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早已经是两岸政治关系现状的一部分,这也早巳是不仅两岸民众、而且包括国际社会都公认的常识。其实民进党何尝不知这一“常识”,只是掩耳盗铃地故意不承认罢了。


既然“九二共识”在七年多的时光里已经是“现状”的一部分,而且是最重要的基础部分,那么蔡女士不承认“九二共识”,其本身就意味要挑战现状,改变现状,其宜扬的“维持现状”,又有多少真实的可行性与可靠性呢?

 

二、“敌对状态未结束”

也是两岸关系现状的一部分,

对此最好的办法绝非“维持现状”,

而是“聚同化异”

 

政治议题中最核心的是国家政权问题,双方的“政治定位”中已经蕴含了在“国家主权”上的对抗性,除非统一,否则双方都无法超越这种对抗性,而这种对抗性又将不可避免地限制两岸经济合作乃至政治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在和平发展阶段,两岸政治关系中仍存在着两岸间的政党之争、政权之争,甚至两岸人民的认识和追求也有很多矛盾和分歧,简言之即两岸敌对状态尚未结束,双方都不免有对对方的猜疑、防范和敌意,这也是两岸关系现状的一部分!对此我们都感到很遗憾,但又必须重视。

 

面对两岸那么多的分歧和差异,需要甄别不同情况加以不同对待。有些差异如两岸在社会制度、生活方式的差异,或两岸人民对于政治制度的不同选择,应当相互尊重,求同存异 。因此当朱立伦主席对习总书记说“两岸应求同尊异”时,习总书记答以“国共两党和两岸双方要着眼大局,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不仅要求同存异,更应努力聚同化异”这里,习讲了“本着相互尊重的精神”和“不仅要求同存异”,这是与“尊异”相近的表述,是对朱主席的婉转回应。但习话锋一转,马上又提出“更应努力聚同化异”;这里,“化异”的提法暗示出对于两岸的某些差异(包括分歧、争端),不但不能“尊”而且不能任其“久存”即永远“维持现状”,正确选择是必须“化异”!


具体而言,两岸间需要“化异”的问题至少有两类:一类是直接挑战“一个中国”原则,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主张和行为,如“台独”,对其斗而胜之。坚决斗争就是“化异”之道! 另一类是双方在都坚持“一中”原则的前提下,因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历史性 、结构性的矛盾,如“一 中”由谁代表的问题、两岸敌对状态的问题等等,此类问题一时解决不了,可以暂时搁置,但“搁置”并不等于“尊重”,所以习总书记对朱主席说“对两岸间长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和难题,国共两党都要勇于面对,汇聚两岸同胞智慧,积极探索解决之道”。先行搁置,创造条件,和平互谅,共商解决乃另一种“化异”之道!

 

三、两岸当局携手共创和平发展稳定框架,

这是两岸关系现状中最灿烂夺目的新篇章。

其精神动力绝不是“维持现状”,

而恰恰是要“改变现状”首先是对陈水扁

“逢中必反”的激进“台独”路线的“拨乱反正”。

七年来一贯反对这些创举的蔡英文

突然要”维护现状”,真是绝妙讽刺!

 

两岸政治关系的第三个基本面是双方执政党和执政当局的政治合作。在两蒋时期和李登辉执政后期、以及陈水扁主政的8年,两岸政治关系都以对抗冲突为其主导面,根本谈不上政治合作!

 

马英九于2008年5月“就职”后,两岸关系转入和平发展轨道,除了经贸关系的迅速升温外,两岸的政治关系也发生微妙的变化,增加了和解与合作的要素,出现了新的相处模式,表现为四方面:1. 在双方都有意愿的政治议题上合作。如两岸的执政党在反“独”问题上形成合作关系;国共两党共同为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而努力。2. 在传统的对抗性议题上为降低敌意而合作。如大陆尝试或尽力寻找一些不过度刺激对方、带有较大弹性和模糊空间的表述方式,提出“一中框架”的新概念,提出“和平发展主题”等论述,都有利于两岸和解氛围的强化。马当局在坚持一些传统做法如准许达赖访台或台对美军购的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尽量减少此类事带来的负面冲击,即尽量减少此类事产生的敌意。3. 在台湾参与国际活动的问题上合作。台湾当局提出“外交休兵”,大陆方面适度回应,经双方磋商,对台湾当局以适当名义参加国际组织活动做出安排、以及在签订ECFA后台湾与其他国家签订各种经济性协议达成谅解。4. 两岸政府中主管两岸事务的部门建立制度化联络机制,主管官员互称官衔,定期见面,就双方可合作的各项事宜当面交换意见,共商对策。


两岸执政党乃至执政当局之间的合作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的新篇章,为了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转折,双方主事者都必须具备造福苍生的前瞻眼光、化敌为友的博大胸襟和克服障碍、突破阻力的坚韧毅力。如果只想着“维持现状”,就不可能开创新局。今天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现状,是改 变了陈水扁时期“逢中必反”的路线才取得的,今后两岸关系要继续和平发展,仍须不断有新的突破和新的进展,只想“维持现状”,其实是维持不住的。


两岸共同开创和平发展新局的进程已经七年多,在这么长的时间内民进党一直扮演捣乱者和破坏者的角色,而今却见猎心喜摇身一变想要“维持现状”了。尽管这一转变明显只是一个糊弄美国、中国大陆和欺骗台湾中间选民的遮眼法,但毕竟是肯定了和平发展的现状,既有值得鼓励的一面,也反衬出民进党以往的错误。蓝营便据此质问蔡英文:既然现状是合理的,是值得维护的,那你凭什么批评马英九“施政无能”、“倾中卖台”? 既然民进党自己也表示了愿意当现状的维护者而非反对者,那就应当先就一贯阻挠走向今日“现状”的种种行为向台湾人民道歉!对这样的质问和挑战,蔡只能哑口无言。因此也招致深绿的不满,如前民进党主席林义雄就公开批评蔡的“维持现”说状是“帮了马英九”。

 

四、两岸政治关系的

第四个基本面是政治互信。

目前两岸政治互信的现状中

根本没有民进党的位置,

它手中原本就没有值得去维护的标的物, 

所以也没有“维持现状”可言,

除非它赞成和接过“九二共识”

 

双方政治合作的基础是政治互信。而政治互信又包含期待、理解、沟通、信任四个环节。期待是信任投射的标的,即彼此相信对方终有一天能满足己方的期待,此为互信的主要内容。但如果期待值太高,对方其实满足不了,当终于发现这一点时,互信就动摇了。那么为何当初设置了过高的期待?为何当初误判了对方的意图呢?这就取决于理解。造成理解偏差的原因很多,也不排除对方故意欺骗的可能。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沟通不足。因此为加强相互理解就必须加强相互沟通。对话和谈判就是沟通的具体形式,也是寻找、形成和固化互信的过程。双方通过对话和谈判终于签订协议,其实就是要把双方的政治互信公开化,并以文字记录在案,使其拥有契约化的保障。

 

在国共两党乃至两岸执政当局共同推动和平发展的七年进程中,双方还是建立起了相当程度的政 治互信。其最重要的基石就是对“九二共识”的共同坚持。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双方已经签订了21个协议,这本身就是互信的体现方式。


但政治互信也同政治合作一样需要创新,而不能仅仅讲“维持现状”。此外,由于两岸政治关系现状中还有对抗的基本面存在,双方都免不了“留一手”,都有对对方的猜疑和防范;所以政治互信的建构和强化也往往要经历颠簸、震荡甚至反复的过程。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民进党一直处于两岸互信的进程之外,在这个领域民进党一直扮演负面角色, 它手中并没有任何能够与对岸共同维护的标的物,换言之它与大陆没有任何互信可言,连沟通管道都不确定,除非它接受“九二共识”,否则它所谓的“维持现状”,究竟是要维持什么呢?难道是要维持“逢中必反”吗?

 

五、结语

 

做为对“维持现状”的细化,蔡女士在美国首次提出了“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的概念,美国台海 问题专家卜道维 (David Brown) , 现场请她解释这个词的含义。蔡英文停顿了一会儿解释道,“这个词涵盖宪法条文本身、后续修正解读、大法官释宪和在台湾实际实施的状况,任何关于宪法的解读和实践都是“宪政体制”一部分”。为什么蔡女士要绕这么大的圈子去界定“现行宪政体制” 而不直接说“宪法”呢?要害就在于她竭力要避开“中华民国宪法”第四条关于领土主权的规定,避开宪法增修条文关于“两岸统一之前”(其意涵显然是以“一统”为既定目标)的提法,民进党一向反对这两项条文,蔡无疑仍顽固坚持此种反对立场,只是不明言罢了。她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要把“包括宪法的内文、增修条例、 相关宪政释文、法官判决以及政府与人民的相关运用,只要是跟宪法有关、释宪有关、跟运用有关,都含在我所谓的现行宪政体制里”,其实就是为了论证虽然现在仍沿用“中华民国”的符号,但“现行宪政体制”是只代表台彰金马2300万人民的“第二共和”,换言之现在的法理和“政府与人民的相关运”用都属于“中华民国是台湾”即与中国无关的另一国。正是基于这种主张,蔡坚决反对“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声称“民进党执政后的两岸关系应是政府与政府关系” 。显然,蔡的“两国论”立场和主张没有丝毫松动,只是表达得更暧昧一些而已。

 

“维持现状”并不是蔡英文和民进党的发明,多年来台湾的诸多民调,也一直把“维持现状”做为选项,而且这是历次民调中稳定得到多数民众支持的选项。蔡英文之所以提出“维持现状”,肯定也是要迎合台湾的多数民意。然而在这里,蔡女士玩了个偷换概念的手法,历次民调中的“维持现状”,是指统独之间的状态即不统不独,而蔡女士却把现状定义成“已独”,她也绝不敢公开承诺“不独”,所以她要的“维持现状”同台湾多数民意希望的“维持现状“根本就是两码事!

 

以前曾有很多人以“维持现状”来概括美国的对台政策,后来发觉现状总在变,“维持”什么说不清楚,所以改为“动态平衡”。前文从两岸政治关系的四个基本面逐一分析,也发现“现状”原本就是维持不住的。其实不仅两岸关系,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现状,都存在正负两面,对负面的东西不应维持,就像人得了病一样,必须抓紧治,有些慢性病一时无药可治又暂时不致命,那也可以拖一拖,但早晚还是要治。对正面的东西则要不断强化,不断发展,正像一个健康人也要不断锻炼身体一样,仅仅“维持”是不够的。

 

当年陈水扁“逢中必反”也曾经是“现状”,到今天则变成为历史,代之以和平发展的现状。但这个现状同样会变化。今年5月4日,国共两党领袖在北京握手,习总书记做出“两岸关系处于新的重要节点上”的政治判断,所谓“节点”,就是要提示我们注意某种重大变化将要来临的可能性,至于怎么变无非两种可能:往正面方向变,就是针对两岸政治关系的四个基本面分别采取改进措施,坚持共识、缓解对抗,强化合作,增强互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让和平发展不断升上新台阶,两岸携手共赢中华民族复兴的光辉明天。往负面方向变,那就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习总在会见朱立伦时所说:“否认“九二共识” ,挑战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法理基础,搞“一边一国”、“ 一中一台” ,就会损害民族、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动摇两岸关系发展的基石,就不可能有和平,也不可能有发展。” 

 

文章来源:

《台湾研究》2015 年第 5 期


分享到:

上一篇:蒲国良 | 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回眸 下一篇:时殷弘 | 全球治理和开明秩序面对的倾覆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