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党团学新闻
第三届历史政治学年会:“厘定中国的国家形态”成功举行
来源:人大国关

2022年12月10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三届历史政治学年会:‘厘定中国的国家形态’”如期举行,来自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云南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台湾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十多所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本次会议分为三个专题分论坛,以及两个博士生分论坛。本次线上会议讨论氛围热烈,吸引了逾200位各校师生旁听。

开幕致辞

会议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锋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部长/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徐勇教授分别致辞。

杨光斌教授指出,因为一波一波的疫情,本届历史政治学年会取消了计划中的讲习班,且只能通过云端相聚。但是,此次年会也有几大亮点值得一说:一是充分体现了争鸣性;二是安排了充分的讨论时间;三是设置了博士生专场。杨光斌教授还就历史政治学从历史主义上升为一个学科性概念过程中的一些进展谈了自己的看法:第一,找到了比较案例分析的基本框架;第二,历史政治学作为知识论有其使命,可以发现理论、发现概念,检验理论、检验概念。历史政治学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可供年轻学者演练、习得的知识上的范式。最后,杨光斌教授祝愿会议圆满成功。

徐勇教授的发言围绕将历史政治学推向新阶段展开。他指出历史政治学已经成为了一个有影响力的学科领域,同时伴随着争议和质疑。但也表明这一领域是新兴的,能够得到各方面关注。徐勇教授强调了历史政治学研究从碎片化走向体系化的必要性。他表示基本问题及其研究中产生的经典议题可以将相对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加以整合,使之走向体系化研究。紧接着,徐勇教授就学术研究不断深化和自觉的过程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找准了基本问题,并在经典议题基础上不断努力,历史政治学将从个别性研究进入到体系化研究的新阶段。最后,徐勇教授表达了对历史政治学研究成果的期待。

第一场

国家理论研究

第一个专题分论坛“国家理论研究”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续添教授主持,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贺东航教授与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中国农村研究院任路副教授为评议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姚中秋教授在回顾学界研究处理“民族国家”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在中国传统和列宁理论中处理民族问题的契合之处,并基于此提出了辩证的发展的民族观。西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王宁借助比较与案例分析,从国家形态类型划分的角度进一步阐释和论证了“生产型国家”概念。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汪仕凯教授则由问题入手,讨论了相较于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现代国家构建,中国共产党为何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并指出其关键在于对政治大一统的传统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中国农村研究院黄振华副教授基于家户制和村社制的比较分析,探究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制度传统对国家的塑造作用,提出应该探索符合本国历史社会条件的国家治理模式与发展道路。

在评议环节,任路副教授指出四位专家的报告切合研究主题,自觉使用了历史政治学的研究方法,而且都立足于中国历史,相互之间有对话有补位有提升。同时,任路副教授也提出了一个困惑即概念的简约性与历史的丰富性之间的张力问题,并指出怎样形成自己的统摄性的概念也是历史政治学的使命所在。贺东航教授认为不同教授各有侧重,各有亮点。他分别就文教国家、生产型国家、大一统国家、家户制问题等进行了评析。贺东航教授认为应该采用更加宽广的视野来看待中国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来进行讨论分析,以处理好“大一统”这个宝贵遗产。

第二场

中国思想研究

第二个专题分论坛“中国思想研究”由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刘伟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任锋教授和黄晨副教授为评议人。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孙磊教授认为《春秋》“大一统”对我们认识如何从中华传统的内生性转化来理解现代国家秩序构建的精神底蕴仍具有跨时代的思想意义。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吴倩教授认为争辩对学术发展并非坏事,期待学界在进一步研究基础上,由各自的规范与经验洞见出发,着眼于关键问题展开具体讨论,做出建设性的交锋和更深入的探索。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张舒立足比较历史视野,从治体论视角展开探讨,指出传统中国的国家形态并非帝国,而是大一统。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讲师张辉指出古典儒学对家国关系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家的权威对家庭利益的任意侵犯。

在评议环节,任锋教授从整体上回应了孙磊教授和张辉老师的报告。他强调要在古今、“经史”和中外三个关系中思考其中的重要问题,并指出要有议程上的转换,要结合案例上升到现代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理论。针对吴倩教授的报告,黄晨副教授指出,规范和经验研究非二元对立,并且针对未来的研究要做更为普遍性的总结。针对张舒老师的报告,黄晨副教授认为,在理论上,要兼顾统一与多元;在经验上,超越秦制之单一经验;在研究主题上,或可一分为二;在理论对话上,有层次的拓展优于全盘性的否定。

第三场

历史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

第三个专题分论坛“历史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姚中秋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韩冬临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中国农村研究院黄振华副教授为评议人。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贺东航教授指出,有很多的表述与概念不等于就是概念所赋予的事实,作为研究者应当研究其蕴涵的意图,而不是在形式上追加,不然,就会造成真实性分析的困难。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刘伟教授认为,量化历史能为历史政治学研究提供帮助,但也存在一定的适用风险,因此只有通过与多元化的研究范式不断对话进而形成自身的方法自觉,才能实现历史视野下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常轶军教授认为,历史政治学要想有强大、持久的生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知识力量,须调适其历史视野呈现核心,即外围的圈层序列结构。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石教授认为,道德与政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并就道德与政治的三重关联展开了论说。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部/中国农村研究院任路副教授围绕早期国家从宗法国家向中央集权国家转变过程中“家”与“国”的互构探讨“大一统”国家形成的社会基础,强调需要重新认识家户的国家治理意涵。

在评议环节,韩冬临教授首先对各位与会者的研究议题予以肯定。其次,他提出了数据搜集与数据处理工作协作进行的构想,并提议建立历史政治学数据库。最后,他提倡与会者关注关于古代中国的研究成果如何更好的启示现代,进一步剖析其对于现代的影响。黄振华副教授首先提出在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史学学者和政治学学者分工协作的想法。其次,他提出量化历史研究与具体的案例相结合的构想。最后,他强调历史政治学与既有政治学之间应该不是相互否定的关系,而应相互补充。

第四场

博士生分论坛

博士生分论坛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常轶军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吕杰教授为评议人。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博士研究生候长坤指出,“天下无外”思想核心为兼爱,在消除身份划分隔阂的基础上,行为体能彼此接受、相互社会化,也不需要建构主义刻意引入能动性以解释身份的变化。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何家丞认为,通过构建民主的价值模式—实践模式的分析框架,可以阐明民主模式多样性的来源,既廓清自由主义民主的起源和限度,也指出发展非自由主义民主模式的资源和前景。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明炎以南旺县李玉珠案为中心,讨论了执政过程中的“群众性”与“先进性”的张力问题。

在评议环节,吕杰教授首先指出三篇论文不同的取向和路径。其次,他对“天下无外”的概念作了进一步讨论,指出能动者在其中的作用,并且对文本的选择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最后,吕杰教授围绕西方学术和中国本土研究逻辑之间的差异问题以及对于对照的案例选择分析的问题等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指出各篇文章都存在一定的改善和提升的空间。

博士生分论坛二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义教授主持,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孙磊教授为评议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黄涛指出,周秦之变为后世中国提供了奉行两千余年的大一统君主官僚制国家范式,提供了国家治理的基本框架和经典模式,决定了中华国家的演进方向。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夏斌斌认为,中华国家本质上是历史国家,需引入历史政治学作为国家形态研究的一种知识关怀,形成属于中华国家的历史国家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渠成通过阐述“大一统财政”的价值取向与制度设计,指出“养民”和“一统”两个财政价值取向事实上成为了传统中国财政制度发展的合法性约束,构筑了财政领域国家建设独特的制度脉络。

在评议环节,孙磊教授首先肯定了各位与会者理论创新的勇气。其次,她就世俗国家、文明国家的理论概念作了一定探讨,鼓励与会者进一步思考概念的界定和适用范围的问题。最后,孙磊教授就军事财政国家的理论适用性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

闭幕总结

本次会议于下午6时顺利闭幕,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姚中秋教授主持闭幕式并对会议做了总结。他首先感谢了与会学者的大力支持,本次会议内容丰富,讨论热烈,推动了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其次,姚中秋教授对明年年会的安排做了简单介绍。最后,姚中秋教授就重新认识政治实践从历史上的政治、历史地进行政治研究以及研究政治体或者政治现象的历史三个维度谈了自己的看法。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离不开诸位同仁的大力支持,期待大家明年继续予以支持,共同推动学术共同体的发展。

分享到:

上一篇:首轮“中国人民大学-耶鲁大学人工智能、新兴科技和中美关系学生对话”成功举办 下一篇:“2022年马来西亚大选与中马关系前景展望”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