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大国关
2018年6月5日—6月9日,应日本九州大学法学研究院院长村上裕章(MURAKAMI Hiroki)教授和比较政治与行政研究项目(Comparative Studies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负责人李弘杓(LEE Hong Pyo)教授的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部分硕博研究生在带队教师李庆四教授和金茜博士的带领下,参加了第6届研究生学术讨论会。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变动中的东亚:挑战、持续与新的地区秩序展望”,涵盖了比较政治、中国外交、国别研究、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等重要学科分支,共分为四场进行。
在6月6日的第一场讨论中,崔屹鸣通过考察马拉维危机,探究了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对菲律宾乃至整个东南亚马来语区安全构成的威胁。匡奕乔则着重从遗产与传统、桥梁与纽带、推动与借鉴、聚同与化异等四个方面,阐述文化交流在东亚国际关系和周边外交中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
在第二场讨论中,王大千分析了朝核问题之于美朝关系的症结,并梳理了朝鲜半岛局势的变迁,指出随着近期世界政治的变化,朝鲜半岛将呈现出趋于稳定的趋势。齐桐萱则讨论了朴槿惠政府对日政策的风格,指出朴槿惠个人的领导风格是影响其对日政策的主要原因。翟迈云分析了印度介入东亚合作的两种方式,指出随着印度因素在东亚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地区秩序将变得更为复杂多变。东亚各国应摒弃传统地缘政治思维,加强彼此间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6月7日上午,李庆四教授做了题为《东亚变动局势下的中日关系》的学术报告,他从中日关系的历史变迁入手,着重分析了影响中日关系的美国问题、历史问题、台湾问题等重要影响因素,引发了双方师生的热烈讨论。李老师在提问环节重点回应了对方师生对南海问题和中国周边政策上的关切。他说在南海问题上美国等域外国家不能奉行双重标准,关注南海岛礁所谓军事化的同时不能忽视美军舰机的抵近威胁。总之,任何外国都不要指望利用和平崛起的紧箍咒来绑架中国。对于与东亚国家关系,中国外交首推以经济融合为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如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但遗憾的是,日韩无法完全主宰自己的命运,致使三国自贸区建设无法实质性推进。
随后在下午的第三场讨论中,杨端程运用第四波亚洲民主动态调查数据比较了儒家社会中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与韩国政治合法性来源的区别,指出仅仅按照政体类型划分可能会陷入“合法性理论的陷阱”,而民众的政治信任是反映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标准,因此中国大陆民众高度的政治支持是其政治合法性的最直观反映,但是绩效与文化对不同功能政治机构的影响显著不同。孙忆则分析了在后TPP时代,余下的TPP11国就CPTPP协议达成了一致,但新协议在权力结构、规则标准、利益分配上未呈现预期水准,这为亚太各国留出了继续博弈的空间。她认为,面对亚太地区博弈新动态,中国要尽快提升适应高标准经贸规则的能力,也要抓住机会强化与亚太国家的制度性联系,力争掌握亚太博弈主动权。
在第四场讨论中,崔白露认为随着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北极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也在经历着巨大的改变。北极国际合作不仅有利于东北亚国家的安全和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北极地区的和平与发展。东北亚国家应将北极事务纳入东北亚区域合作议程,通过推进区域机制建设和各种其他合作形式,加快务实合作行动。吴爽则探讨了东亚国家共同面临的天然气“溢价”困境。她分析道,就目前而言,溢价主要受亚洲地区能源供应关系和不成熟的定价机制影响,由于中日韩三国政府LNG“合纵”面临政治体制、互信缺失等诸多困难,建立天然气市场化定价机制,加快建设天然气人民币体系注定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但市场力量终会推动解决溢价问题。
在人民大学的师生汇报完学术研究后,九州大学的师生对中国政体的韧性与稳定性、中国在南海的维权措施以及和平崛起、中国开展对外投资的政治经济效应以及中国的能源战略等议题表示出浓厚的了解兴趣并就上述议题与人大师生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金茜博士代表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参会师生做了总结发言。她首先向会议的主办方与所有与会者表达了衷心感谢。接着她指出,当今世界政治的形势正处于剧烈变动之中,西方保守主义、民粹主义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以及反全球化浪潮亦给东亚的政治经济及安全带来全方位的挑战。然而正是在此形势之下,开诚布公的对话与合作才显得更为重要。因此,尽管大家对具体议题的观点可能不尽一致,但是确实需要加强沟通、携手合作,迎难而上来共同应对挑战。
此项研究生讨论会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日本九州大学法学研究院的品牌合作项目,迄今为止一共成功举办了6届,不仅加强了两校院际之间的学术交流,增进了同学彼此之间的友谊,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九州大学师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国情、政治与对外政策。据悉,第七届研究生讨论会将于2019年6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供稿:杨端程
2018年6月13日
上一篇:学院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与世界秩序”国际论坛 下一篇:我院党政班子全体成员拜会捐赠人叶澄海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