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大国关
弱冠离家 远赴西南
赵宝煦祖籍浙江绍兴,1922年生于北京的一个城市贫民家庭。小学毕业后,因为家境贫寒,他休学一年才筹足学费。在这一年的时光里,他度过了潜心读书的岁月,积累了一定的文字功底。后来,为了省学杂费,他考取了北京的一所天主教会学校,在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之后考取了北京大学。此时北平已经沦陷,在传看进步书籍的几年里,赵宝煦萌生了离开北平的想法。
1943年冬天,日寇所推行的“治安强化运动”愈演愈烈。赵宝煦决定离开汪精卫政权控制下的“北京大学”,和其他三位同学远赴地处祖国西南的昆明,追寻当时广大爱国学子心中的殿堂——西南联大。
虽然赵宝煦之前主修的是化学,但是目睹时代现状,他感到在广博的知识面前,自己也许更适合社会人文科学领域,加之在北京所受的爱国学生运动的影响,在闻一多先生的建议下,原本想转入中文系的他决定转向政治学方向的研究。师从钱端升,张奚若、许德珩、吴恩裕等老一辈著名的政治学学者。
峰回路转 “发配”人大
抗战胜利后,北京大学复校,赵宝煦遂回到北大政治系继续学业,1948年毕业并留在政治系任教。
1952年,新中国局势基本趋于稳定,“三大改造”即将开始,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在这番浪潮之下,高校院系借鉴苏联模式也进行了调整,政治学专业作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学科被取消,此学科的专业人员需要重新培训以适应教学要求。赵宝煦刚由政治学助教升为讲师,就同几位助教一同被派往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生班[1][①]学习,由苏联派来的理论专家进行培训,并接受革命熔炉的锤炼。
当时人大的学生教师多为陕北革命老区的农民和军人出身,经历过实践斗争考验,朴实真诚中流露着浓厚的革命气息,这与书斋中念书,间或参与学生运动,颇具传统知识分子气息的北大学子迥然不同。因此在人大三个月的学习历时虽短,这两种风格的剧烈碰撞却在赵宝煦脑海中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报到后不久,他即被指派为生活班长和北大学生的负责人。班主任是张腾霄同志。这是赵宝煦接触的第一位共产党员,在他的眼中,班主任的性格就是共产党员性格乃至于人大性格的最真实写照:热情直爽、实事求是。这一点对赵宝煦的为人处世影响至深,做人乃是做学问的根本。在“大跃进”中,张腾霄作为调查组成员赴河南、河北调查农业生产,对当时普遍的大鸣大放直言不讳。他的赤胆忠心和耿直率真,成为赵宝煦脑海里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三个月后,著名苏联理论专家鲍罗金也被指派到北大,因为有人大的学习经验,赵宝煦便被调回北大担任学生的辅导员(同时担任教研室秘书,后升为教研室主任),同时继续在专家指导下学习。而人大马列主义基础研究班的模式,也被他带回了北大,北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可以说皆为人大根。“我的工作,完全是按照人民大学办马列主义基础研究班的模式来做的。”谈到这一点的时候,赵老如是说。
重建学科,为己“正名”
“文革”浩劫结束后,国家从经济到智力上都百废待兴,国家和社会的重建需要智力和法理学支持,政治实践的教训要求把政治决策从过去的经验推断上升到科学研究高度,党政关系和党政-民关系也需要重新诠释和思考。包括政治学在内的众多人文社会学科亟待恢复。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政治学、国际政治要赶快补课……”的指示。对此全国政治学界上下积极响应并开始着手恢复政治学的科学研究。
赵宝煦作为北大政治学的资深学者,从开始的酝酿和座谈会,一直到1980年全国性的政治学学会的建立,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并领导重建了北大的政治学系,同时主持编撰了第一本专业教材《政治学概论》,为中国政治学研究的维系,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奠定了基石。今日在干部们手中炙手可热的专著《民主是个好东西》作者俞可平教授,当年曾是赵宝煦门下的得意弟子。
谈及这一段往事,赵宝煦十分谦逊,“我可以说是中国恢复政治学的‘积极分子’,但至于‘奠基人’的说法,那实在与事实不符,我不能接受。”“我们这一代人因为时代的原因,没有机会坐在象牙塔里攀登高峰,我们扮演的是为后人铺路搭桥的角色,为中国的政治学研究铺设一条让后来学子循迹前行的道路。”
做人为先 博采经世
谈及在治学和教学中的原则和信条,赵宝煦讲述了他毕生所积淀的三个最重要的人生标尺。
其一是学问与业务之上,做人为先。早在创办“阳光美术社”,参与“新诗社”创作活动的时候,就时时聆听到闻一多先生的提醒:“要学做诗,先学做人。”这句话,赵宝煦一生中奉为圭皋。无论各行各业,为人正直,实事求是,乃是做学问的根本。
其二,政治学乃是为政治实践所服务。研究政治学,要坚持科学性的方法,才能为政治实践提供正确的决策意见。政治学工作者不应当成为社会的轻气球,随风转而追求学科的时尚。要“不唯上”、“不唯书”,追求领会原著的精神实质,注重独立思考。
其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过去的马克思主义一再被误读和教条化,造成政治决策上的重大失误。因此要辨析马克思思想的原始部分和后人的发展和附加。马克思所针对的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具体条件,随着生产力发展和历史前进,世界处在变化之中,以不变应万变将遭历史的遗弃。马克思主义所教导的本质在于:人的认识必须符合客观世界的变化,必须反映变化的客观世界,才能达到正确认识。政治学研究尤其如此。
放宽视野 投身祖国
对于人大的政治学学子,对于在他所铺设的道路上的后来之辈,赵宝煦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期望。
赵宝煦认为,政治学科最忌学得太窄,身为政治学专业的同学。应当放宽自己的视野,而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理论研究。同时要将自己所学与国家的实际结合起来,仅在象牙塔里钻研是不够的,要能让自己的才识对社会现实有所做、有所为。而人大的政治学治学精神正是符合此方向的。
“现在的政治学教材有越来越多的西方经典政治思想。但我认为,个人也许可以‘西化’,但是整个中国是不会全盘西化的。学习政治学,要深入了解中国社会,了解生养我们的土壤。才能在接受了高等教育后,使个人做有所长,学有所用。”
上一篇:来自UN的院长——陈健院长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