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大国关
11月9日中午和11月22日晚,国际关系学院新生研讨课“校友经验分享交流会”在明德国际楼402会议室展开。两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闫瑾老师主持,分享经验的嘉宾分别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院友田青川和董明智,11名大一新生参与了两次研讨课。
第一次会议在11月9日中午展开,分享嘉宾为田青川。田青川院友是国际政治专业2009级本科、2013级硕士,2015年毕业后加入中国民生银行,现任中关村支行对公客户经理。在这次交流中,他从跨界从业的视角分享了国际政治学习与银行从业经历,并给新生们提出一些建议。
田青川院友结合自己大学的学习以及学生工作经历,给同学们提出四点建议。其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并将其当作规范自己言行的准绳,这样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其二是要广泛学习,培养兴趣爱好。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来指引自己选择兴趣爱好充实生活,既能扩宽知识面,又顺应了时代对跨学科人才的需求。其三是培养专长。他认为长板理论更适用于当今社会,一个人的专长决定了其能到达的高度,因此同学们在拥有广泛的兴趣之外还要培养一两点专长。从兴趣到专长的道路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把事情做好做精做深,这是一个破茧成蝶的过程。其四是要坚持读书,利用大学期间宝贵的资源和闲暇时间多读书,广泛涉猎,在书中学到的知识将使同学们受益终身。
谈及大学教育对未来工作的帮助,田青川院友认为,大学阶段的通识教育带给同学们的更多是一种思维模式方面的教导,而在工作面试时HR更看重的是个人能力,例如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等,大学时期的学生工作经历提高了他的综合能力,对他现在的工作大有裨益。闫瑾老师补充说,一些同学高中时期可能只注重学习,认为自己性格内向不擅长与人交际,到了大学以后就可以有意识地参加一些学生组织和社团来有针对性地提高相应能力。
在问答环节,田青川院友认真地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经历鼓励同学们勇敢面对挫折,站在更长远的角度去看待当下的境遇。最后大家合照留念,分享会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结束。
第二次会议在11月22日晚展开,分享嘉宾为董明智。董明智院友是国际政治专业2012级本科、2016级硕士,2018年毕业后在北京市东直门中学任教。在交流中,她主要向同学们分享了大学时代与职业发展经历,并认真回答了同学们的问题。
董明智院友首先向同学们分享了她在大学时代参加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她在其中体会到了运动的快乐、班级的温馨,还有考研期间的焦虑与成长的欣喜。她展示了许多生动有趣的照片,向同学们介绍了她在研究生期间参加日本福冈九州大学和波兰华沙大学两次国际会议的经历与收获。在这两次会议中提升了学术能力,了解了异国别样的风土人情与文化。她还分享了作为闫瑾老师新生研讨课的助教访问新华社历史陈列馆的经历。
提到考研的经历,董明智院友向新生们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关于备考的时间,建议在第一二学年先探索兴趣、确认方向,第三学年再开始准备也不迟。其次是备考期间最好找到同一目标的同伴,可以一起相互提醒、监督、帮助,讨论专业问题、分享资料,这样有利于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调节焦虑的心情,树立信心。谈及考研,她回忆起当时自己在备考期间的收获,认为规律的生活让她感到充实,也让她对专业课的学习内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最后是情绪的调节,她建议同学们用运动、睡眠、生物反馈、写积极日记等方法促进有益激素的分泌、调节情绪,必要的时候可以求助心理中心,寻求专业有效的指导来改善情绪状况。
在分享就业经历的时候,董明智院友表示当时经历了三份实习工作,收获了许多经验,深化了对这些职业的理解,并在其中探索到了自己的兴趣方向,最后在四个offer中选择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在中学教授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她表示,现在中学教师岗位竞争越来越激烈,做好一名教师也有诸多压力,但总归收获大于挑战,她在教学中培养起了与学生们的信任感,感到非常充实和快乐。
董明智院友认为学习固然重要,但其他方面也很重要。在大学生活中认识自我、追求美好、协调沟通、学会学习十分有益,培养这些素质将为之后的职业道路打下基础,最终让同学们受益终身。闫瑾老师指出,董明智院友的的建议与爱因斯坦的一句话内涵相似:“教育是你离开学校之后还记得的东西。”鼓励同学们认真地对待大学时光,积极探索。
最后,董明智院友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几个关于实习的问题,介绍了自己在报社实习采编记者的细节经历,向同学们推荐了一些实习信息的可靠来源,解释了学院对实习的细致要求。她希望分享的个人经历和感受,能给同学一些启发,大学生活无界定,祝福同学们都能够探索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文字、图片由2021级本科生邢梓涵、欧晋璇供稿
上一篇:“尼克松总统访华50周年纪念暨中美关系研讨会”成功举办 下一篇:国际关系学院分党委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理论研讨会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