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着眼于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推动建立文明秩序,超越狭隘的民族国家视角,树立人类整体观。超越意识形态差异,寻求人类最大公约数,塑造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和平发展、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
2022-08-29
在建构中国政治学体系的当下,类似的危机越普遍,就越值得严肃思考,以免学科发展走了弯路。而本文接下来将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即,如要解决政治思想史研究的议题、方法、地位等种种具体困难,就必须首先回答一个最根本的问题:政治思想史研究到底有没有价值?或者说,怎样研究才是有价值的?
2022-08-24
国家联结人民为一体之主要机制是宗教和政府,宗教作为“铺轨车”所塑造的两者关系,决定国家形态的深层结构。在中国,郡县制政府吸纳孔子文教,形成了文教国家。文教支持政治权力,故政府拥有道德正当性和政治自主性,实现直接统治,构建民众的国民身份认同。沿此历史路径展开的现代国家构建进程,定型于强化版文教国家。在西方,神教贬抑世俗政府,政府缺乏道德正当性与政治自主性,也就缺乏必要的覆盖和穿透力量,故其在古代无法抗衡教会,形成神教统治秩序;进入现代,仍不得不借助神教构建国民,结果形成了自我神圣化的民族和民族国家;教会转化为社会,社会自我神圣化、抗衡政府权力,结果形成了自由主义国家。以直接统治、国民认同两个尺度衡量,中国式文教国家形态优于西方式民族国家和自由主义国家形态。
2022-08-20
文化遗产外交是近年来西方学界新创设的一个学术话语,旨在描述围绕文化遗产保护而进行的国际交流合作及协同治理的外交行为。在学术层面,它是遗产人类学与外交学的交叉研究成果;在实践层面,因文化主流化在国际发展议程中的凸显,文化遗产外交与国际援助中的人道主义救援和发展援助开始紧密相交。
2022-08-13
第四次工业革命推动能源消费从化石能源向清洁能源转型,引发新能源技术知识体系及能源治理规范的变化。在世界政治博弈中,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和技术壁垒紧密关联在一起,成为国家参与全球竞争、控制产业链、占据优势地位的柔性工具。中国清洁能源产业开发利用规模居世界第一,但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相对滞后。在国际标准化治理中,ISO和IEC作为全球性国际组织是国际标准的主要制定者,国际清洁能源组织则是国际标准的推动者。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治理是提升中国清洁能源治理话语权和主导权的必由之路。中国应加强与全球性和区域性标准组织之间的互动合作,鼓励一流能源企业将技术创新与标准创制融合发展,推动中国标准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2022-08-10
在世界政治层面,新信息技术革命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对公众的民主观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在民主观机制层面,信息革命带来了传播的革命,从而影响公众对政治信息的接收,进而影响其观念和行为。同时,信息革命也带来个人职业和财富的变化,从而影响其民主观;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兴起,使西方民主政体受到挑战,精英操控下的民意对民主体制产生较强冲击。在民主观内容方面,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西方社会强化了身份意识、权利意识以及政治参与特别是网络政治参与的意识。展望未来,新信息技术革命还会不断对西方民主政体产生挑战。在中国,信息革命有助于更好地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克服西方民主政体缺陷,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2022-08-05
近年来,全球治理中的多边主义理论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在叙事逻辑上强调二元对立、在制度上沦为霸权国私有化的工具以及在解决全球治理议题方面的效能降低。在实践中,多边主义在构建和演变的过程中长期受到美国霸权主义的破坏,导致既有的多边主义理论无法应对全球治理中出现的新挑战,增加我国维护多边主义的难度。拜登政府上台后,美国的多边主义更多是打着多边主义旗号行“伪多边主义”之事。通过新排他性制度制衡战略、差异化盟友责任和议题联盟的形式,新政府加速了全球治理的碎片化。全球治理迫切需要改革,多边主义理论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发扬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多边主义真正要义,并为多边主义的理论完善贡献不少中国智慧和方案,以实际行动践行多边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2-08-01
基于长期的同盟关系和战略合作,面对新一轮大国竞争的战略需求,2021年9月,美英澳建立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并将帮助澳大利亚获取攻击型核潜艇作为首个合作项目。三边机制虽然着眼于军事技术与能力合作,但对于亚太军力平衡、美国军事部署和同盟体系战备等方面都有影响。核潜艇项目会产生核扩散风险,影响本地区海上军事态势,但也受到多种因素制约。
2022-07-28
国家兴衰历来是热门话题,围绕这个话题产生了很多神话般的理论,有的已经破产,有的依然在流传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带有种族歧视的“白人优越论”和“文化优越论”早已进了历史博物馆,“历史终结论”正在被中国模式所终结,解释西方为什么兴起的新制度经济学似乎还余波未了。凡此种种,都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也是非全球史意义上的教条。
2019-05-13
本文是2019年3月12日朱云汉院士做客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国·政”大讲堂的讲演稿,文字实录由杨端程整理并经朱云汉教授审定。朱云汉院士相关主题的学术论文后续将刊发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政治学学术刊物《中国政治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敬请关注。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高水平学术讲习平台,“国•政”大讲堂于近期举办了多个讲座系列,邀请海内外知名学者围绕“中国研究”“世界秩序研究”等专题发表演讲。
2019-05-05
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于2020年1月1日起实施。这是中国持续推进对外开放的最新举措,也是中国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对外开放领域最重要的法律,展现了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的积极姿态,是我国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根本性变革的重要标志。
2019-03-19
1978年改革开放启动,此后经济改革引领社会变革,激发出各领域的活力。伴随经济与社会巨变,政治领域的改革也逐步展开。
2018-12-24
现代政治学是世界时势巨变的产物,如果说“国家中心论”是英美霸权更迭之际的理论反映,那么,亨廷顿的“作为制度的国家理论”也可以说是英美霸权更迭之后、美国先是对西方世界后是对非西方世界的支配地位的理论反映。对他来说,国家就是不断变化的经济社会条件下不变的政治要素,国家的有效性和正当性是一个政治共同体治乱兴衰的关键所在,二者并非非此即彼、二元对立而是彼此之间紧密关联、相互影响,因此,重要的不是国家是否“现代”,而是国家的实然构成。
2018-12-15
美国对伊朗的石油制裁给全球能源市场带来阴影。美沙之间存在矛盾,沙特希望原油价格节节攀升,而特朗普政府由于“票仓压力”不希望油价过高。印度看重与伊朗的战略关系而倾向于继续进口。欧盟强调“经济主权”但企业并不买账。日本迫于美国压力而静观其变。面临压力,伊朗将寻求打折出售原油、替代港口出口以及多元化出口三条生存路径。
2018-12-11
美国无法在中美经贸摩擦中迅速锁定胜局,导致美国政治精英和社会大众产生了群体性心理焦虑。在群体性心理焦虑的影响下,美国执政当局会采取基于悲观预期的自保行为,基于自信维护的诿过行为,基于失败预防的攻击行为,基于失败补偿的报复行为以及基于心理恐慌的冒险行为等非理性行为。对此,中国要勇于承担大国责任,对美国社会的群体性焦虑和非理性行为进行有效遏制,推动国际自由贸易新秩序的构建与完善。
2018-12-09
中国正在大踏步地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并日益成为全球治理中当之无愧的主角。正是由于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介入国际事务,中国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深刻地理解世界政治,包括世界政治体系、世界政治秩序、世界政治思潮、世界政治中的规则与规范、世界各国的制度与行为选择等等。只有在深刻理解世界政治的基础上,中国才能在诸多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加有力的引领作用,承担更加合理的国际责任,提供更多有效的国际公共物品。但目前中国的世界政治研究无论是在研究水平还是研究队伍上仍远不能满足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引领全球治理的现实需要。
2018-05-25
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相比,中国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转型升级甚至更为迫切,只不过文化迟滞性和思想惰性使得这种迫切性被掩蔽了。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令世界各国备受尊敬、刮目相看的国家,是很多国家、乃至发达国家年轻人的就业目的地,但是很多国人依然在用西方中心主义的知识体系和思想观念来“关照”中国,中国好像处处不符合“标准答案”。
2018-05-25
当年预言的三个主题中,只有去全球化正在切实发生,2016年特朗普当选总统和英国脱欧公投,标志着自1979年开始向全世界布道全球化福音的盎格鲁萨克森民族,如今掉转枪口攻击自己当年提倡的全球化。新自由主义的全球化被它自己的母国给抛弃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思想弃儿。民粹主义、孤立主义、保护主义取代了开放、多元、平等、创新等一系列全球化精神。
2018-05-14
中国的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其中之一在于这样的发展超出了西方传统国际政治经济理论体系的解释能力,对于一个不断在改革开放中追赶的后发经济体来说,这既造成了西方世界的无端恐慌,也造成了内部世界的莫名困惑。西方学者甚至祭出了种种预设的“陷阱”话语,来误导歪曲甚至干预中国的发展路径。在当前国际局势变幻莫测,世界经济面临起落不定之际,习总书记再次巡视长江,破解迷局,指点迷津,切中弊端,系列讲话内涵极其丰富,体现了极大的政治智慧、卓越的治理理念和深刻的经济思想,需要我们深入解读领会。
2018-05-07
在政治制度之稳定性的问题上,罗尔斯批评霍布斯的观点,认为正义感可以在政治共同体的两个关键问题——“消除孤立”和“建立确信”——上替代强制权力。然而,罗尔斯在对正义感之形成的论证中存在着循环,忽略了正义感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也依赖着强制权力的存在。这使得罗尔斯“正义感保证政治制度的稳定性”的观点变得非常可疑。
2018-04-03